老画家过世留下200余幅字画,四位子女该如何继承?一场法庭上的“艺术调解”温润了亲情

时针已经指向夜晚10点。法庭内,一幅幅泛黄的字画铺满桌椅,年过六旬的老人们一丝不苟地整理着父亲留下的山水墨色,偶尔会感慨几句,说起画作背后的点滴,法庭内的氛围也逐渐由严肃变得温馨起来。

这是近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组织的一起继承纠纷案的调解现场。随着“遗产申报+分类抽签”的分配方法落地,200余幅字画带着司法温度,回归传承之路。

一道难题

200余幅字画的故事,要从一名老画家说起。画家是浙江人,在中国画、水彩画方面造诣很深,还从事美术教育几十年。老画家一生喜爱挥毫泼墨,也热心公益,在世时就曾将自己的大量作品无偿捐赠,但对于自己去世后作品该如何处置却未立遗嘱。

大约十年前,老画家去世,留下的字画作品散落于四名子女处。对子女们来说,这些字画是老人毕生的心血,如何处置才能不辜负父亲,同时又保证继承能一碗水端平?几次协商未果后,他们决定向西湖法院寻求帮助。

去年6月底,第一次看起诉状时,西湖法院民三庭法官黄萍萍就注意到,老画家的子女都已经是60岁以上的老人。要公平公正地分配好这些珍贵遗产,首先要弄清楚,老人们家中各自收藏的父亲的字画,是否属于遗产需要共同分配?对此,观点难以统一。

叩开诚信之门

想到老画家生前喜欢写字作画,黄萍萍转而提醒老人们,老画家生前笔墨中是否有类似的意思表示。果然,画家生前在将自己部分藏画分配给子女时,曾在纸上手写下很长一段文字,表示“分配都应公平、合理、均等”。

“这是老画家鲜明的意思表示,也是我们遗产分配的指南。”黄萍萍将老画家生前墨迹转化为法律语言,告知四名老人,同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答疑。通过预告可能的裁判意见,老人们准确地理解并接受了遗产范围的法律认定,明确以保管法律关系定性此前各自收藏的字画归属,也为后续遗产分配奠定了基础。

那么,遗留下来的字画到底有多少?老人们会毫无保留地将各自保管的字画拿出来统一分配吗?而且,有些作品可能已在家中尘封多年,还找得出来吗?

只有弄清楚遗留字画的总数,才能准确框定遗产范围。黄萍萍决定参考离婚案件财产申报方法,向四名老人发送《遗产申报告知书》。

“字画交易有其特殊性,交易价值依赖于公开渠道,隐匿后再交易可源头追溯,隐匿者是无法取得作品利益的。”黄萍萍介绍。告知书要求大家如实申报画作,并明确告知隐匿被查实的,将依法予以少分或不分,“通过这个办法,我们试着在柔性劝导与刚性约束间找到平衡点。”

遗产申报的方式,得到四位老人的赞同。而黄萍萍也在案件的顺利进展中进一步建立起信心。

巧解分割难

名人字画由于尺寸、年代和题材不同,价值会有明显不同。如果为此启动鉴定程序,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费用,且选择哪家鉴定机构,或以怎样的标准确定字画价值,这些细节都可能导致子女们产生意见分歧。此外,若以判决结案,不仅会伤了四位老人的兄妹情,还可能衍生更多纠纷。

黄萍萍在分别征询四位老人的意见过程中,也得知老人们经耳濡目染,对字画都有精研,可以抛开繁冗的鉴定程序。经进一步讨论,他们都同意采取“分类+抽签”随机分配的分割方法,来分配父亲留下的特殊遗产。

这以后,四兄妹开始分头整理画作。那段时间,黄萍萍和老人们定期保持联系、了解进展。毕竟,老画家生前所作字画不少,要一一都找出来,是一个“大工程”。

法庭上的温馨时刻

黄萍萍记得,在大家共同约定把字画交到法庭的这一天,四位老人有的搬来成箱的字画,有的拖着大行李箱。法庭干警齐齐动员,200余幅字画完成清点登记,并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老人们通过抽签确定归属,当场核对交付,并在调解书与遗产清单签字确认。整个过程历时两天。

“其他准备工作,我们都做在前头,尽最大可能减少老人们多次奔波劳累。”黄萍萍记得,签署调解协议的当天,有很多让她动容的温馨时刻。比如当整理到一幅老画家当年的得意之作时,子女们会拿起来端详很久,然后像献宝一样,一定让黄萍萍也看看,听到黄萍萍的赞扬,高兴得像个孩子;有时,又会饶有兴趣地讲起一幅画背后的故事……黄萍萍清晰地感觉到,老人们的心情随着案件的办结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在整理父亲的笔墨间,他们一定也回忆起了兄妹间一起陪伴成长的珍贵时光。

那天晚上,大家在法庭整理好字画时,已经是深夜10点多,家人来接老人们回家。即将离开时,老人们互相嘱咐、道别。

此时的黄萍萍,也和老人们一样轻松、愉悦。这场关于200余幅字画的“艺术调解”,不仅让珍品找到归宿,更让亲情更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