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起,之江大地生机盎然,活力奔涌。
青山绿水间,浙江人民安居乐业,共富先行。
让群众在“无感”中体验最高的安全感,在“满意”中见证最优的社会活力。过去一年来,浙江各地各部门以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为契机,在循迹溯源中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交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浙江答卷,以平安浙江生动实践彰显“中国之制”优势、增添“中国之治”光彩。
两组数据,见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双向奔赴”:2024年,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总量迈上新台阶;群众安全感一直居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省份之一。
活力迸发
发展和安全相得益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春节,DeepSeek大模型横空出世,“杭州六小龙”惊艳“出圈”,引发众多城市“深度求索”:为何是杭州?何以成杭州?
细究“出圈”背后的密码,以高水平平安浙江建设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个中关键。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至2024年底,浙江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达到1060.1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8%。支撑和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聚力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浙江聚焦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检查频次过高、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对执法体制开启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集成变革。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群众,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企业才能放心干事、安心发展。2024年,浙江取消、合并行政检查事项942项,全省事项减少到4658项;“综合查一次”实施率达49.8%,减少检查扰企39.8万户次。在去年司法部委托开展的第三方测评中,浙江省行政执法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
无事不扰,但有求必应。浙江坚持助企解难、服务提质,以大力度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公司现在有40多个项目回款困难,社区能否帮帮忙?”面对入企走访的社区干部,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面色凝重,“过去经营管理不规范,一些项目都没当场签合同,等到交付尾款时,问题全来了。”社区干部一边安抚,一边在本子上记下企业的诉求。
令企业负责人没想到的是,次日一大早,街道梦创社区公共法律服务驿站的律师就登门了。律师根据尚存的电子证据,帮助追回了20多个被拖欠款项,并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助力企业走出困局。
点对点服务之余,2024年浙江实现法治服务专区100%入驻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法治体检”13.2万家,解决问题4.7万余个;发布省级法务指引42个;推出企业投融资法治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一件事”9个……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号角不停、服务供给不断。
数字经济大省、科技创新高地,知产保护新问题呼唤新解法。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世界知识产权大会召开期间,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就一起涉人工智能领域“AI数字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举办庭审观摩,向世界展示了我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专业水平和开放姿态。一年来,建成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司法保护……浙江以实际行动打造最优创新环境。
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总量迈上新台阶。浙江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5个榜单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保障。过去一年,浙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累计排查发现整改重大隐患3.3万个,出台《浙江省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倒查规定(试行)》,责任倒查问责144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
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安全保障和法治服务,如强劲东风,激荡起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
社会有序
安全感满意度成色更足
“虽然国足输了,但被杭州暖到了。”刚刚过去的3月,因为一场足球比赛,杭州再一次“出圈”。超7万球迷1小时内“丝滑散场”,车站候车时长不超过5分钟,让球迷直呼“体验感拉满”。
井然有序的体验感背后,体现浙江省市各部门的协同保障,更彰显平安浙江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让人民群众在“无感”中体验最高的安全感。过去一年,浙江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平安建设的最高标准,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领域专项整治与长效常治结合起来,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命案侦防,事关群众生命安全。浙江坚持快侦快破现发命案,持续攻坚命案积案,推动刑事案件、命案数大幅下降,每十万人发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指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命案必破、命案必防、命案可防成为共识。
黑恶势力,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有黑必扫、有恶必除、除恶务尽,浙江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开展重点领域治乱清源、本地黑恶清剿攻坚等“八大行动”,推动基层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持续好转。
公共安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浙江聚焦电动自行车管理,坚持打击服务并重,增建停放充电场所,严打制假售假,严查路面违规;聚焦道路交通突出问题,紧盯“两客一危一校一重”,成功办理全国首例行刑衔接“百吨王”案件,实施省级挂牌治理,交通事故亡人数创2016年以来新低;聚焦“环食药知”“米袋子”“菜篮子”“药瓶子”,开展“昆仑”行动,探索生态司法,确保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牵动万千家庭幸福。浙江全域推进“法护雏鹰”专项行动,开展涉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试点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统筹协调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倾情守护“浙里花开”。
应时而变,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发生新变化,平安建设着力点也随之与时俱进——
守牢人民群众“钱袋子”,浙江重拳反诈,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实现“三降三升”,受理数、损失数、重大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12.2%、35.7%、51.8%,破案数、抓获数、追赃挽损数同比分别上升12.1%、17.7%、37.1%。
守护网络晴空,浙江整治网络谣言及有害信息,持续开展“清朗”“之江净网”专项行动,审理全国首例操纵“网络水军”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清除网络“毒苗”,清朗网络生态环境。
……
功夫做在群众心坎上,群众“日用而不觉”。2024年,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继续居于全国前列,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氛围愈加浓厚。共富先行,平安护航,平安浙江建设持续成为社会期盼、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公安民警节假日开展社会面巡逻防控
治理有效
基层基础坚实稳固
夜幕降临,义乌市稠州路上的“贝迪”(约旦语)餐厅,不同肤色的顾客品尝着美食,餐厅内汉语、英语、阿拉伯语此起彼伏,气氛却如餐厅的中文名“我家”一样,温馨和乐。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市场经营主体超115万户,人口构成也较复杂,190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140万,常住外商2万余人。多元文化、多元主体叠加共振带来的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但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名单上,义乌却连续两年拿到了“双榜第一”。
背后的秘诀是什么?“贝迪”餐厅的老板、约旦外商穆罕奈德有自己的见解——“中国式治理”。
穆罕奈德是最早一批加入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洋娘舅”,之后他组建起“奈德之家”工作室,吸引更多外商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
“洋娘舅”们充分发挥懂外语、会贸易、讲信誉的特殊优势,“以外调外”和中国调解员一起将矛盾纠纷调解在基层、化解在市场、消减在萌芽。“正是在一次次参与调解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式治理的独特魅力。”去年以来,“奈德之家”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服务群众1200多人。
行业调解员与外籍调解员协同调解纠纷
着眼夯基固本,浙江紧盯影响和制约平安建设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推动各地各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平安建设“风险在哪里”“底线是什么”“趋势怎么样”?浙江全省域推进“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物品等,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开展拉网式、起底式排查,全力落实化解整治。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以来,排摸18类重点领域矛盾纠纷29.55万件、化解28.29万件,排查重点物品5.68万个,化解风险5304个。
风险隐患起底式排查,矛盾纠纷法治化化解。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矛盾纠纷“终点站”,让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当下的浙江,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正成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成为现实。
积小安为大安,筑平安为长安。落实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浙江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平安交通、平安家庭、平安旅游等系列平安建设,持续推进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等基层平安建设,合力绘就“大平安”最美画卷。
我们看到,省妇女联合会深化“平安家庭”建设载体,发动19万名妇联干部常态化走访、化解家庭矛盾纠纷;省卫健委与公安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从责任压实到安防升级,从纠纷治理到医者关怀,筑牢医疗机构安全屏障;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联合起草首个省级标准《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与运行规范》,推动全省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应急消防管理站……
厚植平安底蕴,文化浸润人心。去年5月,首届平安浙江文化周在杭州市武林广场盛大启幕,联动全省11个地市,推动平安浙江愈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特色标识,根植于广大浙江人民的心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杭州交警机动队亮相首届平安浙江文化周
当下的浙江,“武林大妈”“平安大姐”“新安义警”“德清嫂”“乌镇管家”“东海渔嫂”……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平安浙江建设成为常态,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愈加扎实,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大格局已然形成。
数字赋能
平安建设难题迎刃而解
“请确认!”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周晔接诊的一名患者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在诊疗系统填录患者年龄为14岁时,系统提示她须进行强制报告。她一键点击后,该诊疗信息即通过强制报告“一键智达”应用同步到“检察+”协同共治平台的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子场景。
后经调查发现,这名未成年人遭受过校园暴力。检察机关联合社工组织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并对施暴者开展教育矫治。通过上述子场景,民政、教育、卫健等行政部门及相关组织、企业可共同对该未成年人开展帮教。
双向助力行政部门管理预警线索和检察机关监督履职,“检察+”共治平台显示出的协同优势,正是浙江运用数字化理念、思路、方法,推进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破解执法办案难题的生动写照。
去年7月,浙江成为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提质增效唯一试点省份。以此为牵引性抓手,平安浙江建设实现新跨越。
办案源头数字化、大容量音视频随案移送、刑事案件庭审实质化、刑罚执行一体化、“检察+”共治平台、“减假暂”协同……一批场景应用落地落实,执法办案堵点难点被打通,基层群众、政法干警满意率持续提升,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数字化改革推动执法司法更加规范,也让基层治理更加精细、精准。
最近,杭州市钱塘区下沙街道仲外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张志刚松了一口气,“此前,为了外卖能不能进小区这个事,我们保安跟骑手之间常有摩擦,但自从区里上线了‘小哥码’,矛盾迎刃而解。”
“小哥码”打通了外卖平台、骑手与小区门禁之间的信息壁垒,让骑手进出有据可查,解决了多方的管理痛点,矛盾纠纷自然消除在源头。
外卖小哥扫码进入小区
放眼全省,综治信息系统迭代升级,矛调协同应用、浙江解纷码实现各领域矛盾纠纷、社会治安数据共享共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预防化解质效提升;“雪亮工程”持续提升,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全面推广,治理智能化、精细化进一步跃升;公共服务平台迭代升级,网上网下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渐趋完善,“一网通办”“民呼我为”推进群众办事提速、满意度提升。
模式重塑、流程优化、效能提升,数字化改革激活平安建设澎湃动能。
锦绣山水间,共绘新画卷。站在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的新起点上,浙江守正创新,实干担当,续写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新篇章,为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护航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