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模具厂负责人陈建(化名)第一次走进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横河社区“有商有量”调解工作室,手里攥着七八张来自不同部门的整改通知书。“都是匿名投诉,两个月里被查了十几次。”他满面愁容。令他没想到的是,社区调解员当场梳理出所涉职能部门,3天后依托街道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邀请多家单位上门核查,为企业明确了整改方案。
这场高效务实的调解,正是横河社区“有商有量”调解工作室日常工作的缩影。
在这片仅4.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分布着1300余家中小企业和4万多名职工,其中90%是外来务工者,劳资纠纷较为多发。为此,社区从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汲取智慧,结合工业社区实际,创新构建了一套名为“有商有量梯级调解体系”的分类治理模式,其精髓在于“分类治理、精准拆弹、警社联动”。当问题初露端倪,企业内部的调解志愿者会率先介入,尝试内部化解。若内部沟通不畅,则启动企业交叉咨询机制。
电工赵伟(化名)曾怀疑工伤赔偿被克扣,调解室就为他联系了3家不同企业的调解志愿者提供咨询建议。“几家给出的赔偿数额都在1.8万元左右,这下我才放心。”
70岁的戴秀英(化名)在包装厂打零工时不慎滑倒,造成双腕骨折。厂方以“已通知停工,返厂属个人行为”为由拒绝担责。调解室随即启动专业响应,援引类案判决明确“超龄劳务关系适用人身损害赔偿”,最终促成企业赔偿4.2万元。该案例还推动社区“银发族”务工伤害专项应急预案的出台。
据了解,支撑这套梯级体系高效运转的,是精准的案件分流机制和专业的队伍。调解中心将简单咨询转给企业人力资源志愿者队伍,复杂纠纷引入专业调解室,一旦涉及人身安全或风险升级,“警社联动”便会启动,社区民警成为防范风险、早期介入的关键力量。
运行5年来,这套机制逐步显现效果。社区劳动仲裁案件量从年均190件降至132件,企业调解志愿者队伍扩大到2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