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渐深,建德市大同镇黄山头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室仍亮着灯。邹、夏两户村民因多年邻里纠纷僵持不下,在镇村干部数次上门沟通后,此次终于在调解室里握手言和。村书记邹益星感慨:“这样的‘骨头案’能化解,靠的是‘有解、有情、有为’的治理理念。”
这样的场景,在大同镇正成为常态。作为浙西粮仓重镇,大同以“有解思维、有情理念、有为担当”的“三有”理念织密基层治理网络,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今年上半年,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15%,55%的积案成功化解,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挂图作战”
大同镇徐韩村村民张某与邻居的纠纷持续3年。大同镇成立由镇领导、联村组和村干部组成的工作专班,通过数十次上门沟通,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以真情实意软化当事双方的对立情绪,最终打开双方心结、顺利化解矛盾。
“许多矛盾源于沟通不畅,‘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大同镇干部深有体会。为此,他们精准“把脉”每起积案成因,对症开“方”。当地绘制“积案销号作战图”,对信访积案实行清单化管理。年初挂图的30件攻坚事项,如今已有25件成功销号。
“有解思维、有情理念、有为担当”理念引领下,大同镇着力推进积案攻坚去存量、预防控增量、快调防变量,筑牢平安防线。
“中枢大脑”
如何将“小火星”扑灭在萌芽状态?大同镇综治中心发挥“中枢大脑”作用,构建起响应快、处置稳、施策准的调解体系。
综治中心的大屏上,网格员每日上报的隐患信息实时跳动,系统自动标注风险等级,红色为“紧急干预”、蓝色为“持续关注”。依托“早发现、早处置”机制,今年已有21%的矛盾在萌芽阶段化解。
一起企业员工猝死引发的纠纷中,员工家属主张工伤,企业不予认可。综治中心启动“三所一庭”联动机制:司法所、律师事务所释法说理,派出所固定证据,法庭对达成的人道主义补偿协议予以司法确认,实现“一案闭环”。
如今,该中心已整合综治办、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及律所等多方力量,实现案件“一站式”受理、分流、调解与确认。民警常驻有效降低重复报警率;法官与律师定期轮值,提供专业法律支撑。
面对复杂纠纷,“大同老娘舅调解团”发挥出关键作用。由“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等组成的“和事佬”队伍,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巧妙化解僵局。例如,在大同镇禹甸村千亩蛋鸡养殖项目征地过程中,市人大代表夏鹏以一杯清茶缓和气氛,提出按其他方式补足应得补偿款的方案,最终推动双方握手签约。
翻开综治中心今年8月的评估表,信访量、积案化解率、群众满意度等12项指标清晰呈现。“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指着数据说道。据介绍,中心每月公布相关科室及行政村“平安指数”,并通过“早会商、晚复盘”机制,助力干部现场调处能力提升70%,推动基层治理持续提质增效。
“大同好乡风”
“远亲不如近邻!新建房屋,我主动退墙2米,让大家都能方便通行。”在“大同好乡风”宣讲会上,大同镇上马村村民朱大哥的朴实发言,引来现场阵阵掌声。这样的乡风暖心故事,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治理的生态。
2024年以来,大同镇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和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治理力量下沉。他们走进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对接需求,将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为进一步激活乡村善治的内生动力,大同镇启动“党建引领大同好乡风”评选活动,挖掘出一批群众身边的优秀案例。当地通过宣讲会等形式,让基层代表走上讲台,用乡音乡情讲述邻里礼让、孝老爱亲的生动故事,引导村民从“看客”变为共建“主角”。如今,第二批“好乡风”故事会正持续推进。
“我们树立标杆,就是让村民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大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好乡风逐渐浸润日常,治理成效也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中:2024年,全镇34个行政村信访量显著下降,全年无新增信访积案,110警情与民商事案件数量同步下降。
乡风净,人心齐。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新格局,正在大同镇稳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