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定全国标兵监所10个、一级监所39个 浙江公安监管部门的这份“全国第一”是如何做到的?

8月15日,全省公安机关“枫桥式监所”暨法治文明监所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绍兴召开(以下简称“推进会”)。

有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浙江公安监管部门是如何为浙江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增光添彩的——浙江公安监管部门安全无事故年限持续保持全国最长;公安部新评定浙江全国标兵监所10个、一级监所3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今年以来全省公安监所化解社会矛盾3453起……

这份“全国第一”是如何做到的?日前,记者走近全省多家监所,探寻背后的秘密。

创新改革 守牢安全底线

“平安不出事”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标志,也是法治文明监所建设的基本要求。此次推进会也提出了相关要求: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以“公安大脑”建设为总牵引,构建公安监管“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力助推全省公安工作现代化。

走进绍兴市公安局监管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大屏,监所内的情况尽收眼底。“柯桥区看守所第二监室冷风机设备存在风险,请查实。”平台预警后,工作人员在5分钟内赶到监室,并立即对冷风机进行维修处理。

“这是多维预警平台,好比‘千里眼’和‘顺风耳’,全量收集分析各类信息,形成预警,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确保监管安全屏障更为牢固。”绍兴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民警冯钦介绍道。

这正是公安监管部门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公安监管部门坚持“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围绕构建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依托“浙警智治”平台,推进跨警种、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高标准抓好隐患排查、安全管理等工作。

推进会还强调:要深化共治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监管制度,联合医疗卫健等部门加强监所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

众所周知,安全是监管工作的生命线,而监所内的就医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去年11月,杭州市西湖区看守所在押人员侯某在监室内突发心梗。接报后,民警和值班医生迅速到场急救,各工作环节无缝衔接、紧密配合。因送医救治及时,侯某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这也是杭州监管部门抢占急救“黄金四分钟”的一次体现。

早在2022年,杭州市看守所全体民警就陆续接受医院专业培训,全部考取救护员证。同时,看守所实现在押人员100%接受卫生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突发疾病快速发现、快速处置机制防护圈,保障在押人员生命健康权。

近年来,浙江公安监管部门推动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两项重点工作”纳入平安考核和公安机关综合实绩评估,监所协作医疗机构入驻率100%,“一县一病房”建设率100%,“一市一医院”建设稳步推进。

柔性服务 增添执法温度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落地,全省监所的柔性服务也不断延伸。有两项工作成为这次推进会上着重提出的要点:要增添执法温度,持续深化公安监所服务“一网通办”,扎实做好监管人员帮教转化工作。

“以前会见往往要到所预约,忙的时候还要等,现在通过‘公安监所服务e通办’预约,可以精确安排时间到所会见,省时又省心。”浙江舜杰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对绍兴市上虞区看守所推出的服务高度评价。

在“公安监所服务e通办”应用场景(以下简称“e通办”)上线之前,由于监管场所往往地处偏僻,一直存在服务上的堵点、痛点。比如,被监管人员亲属、律师存钱麻烦、送物困难等,还存在群众办事“来回跑”、会见资源“真空期”、管理模式“风险点”等问题。

“e通办”直击痛点,一一破冰,上线后成为统一对外服务的“云窗口”,极大地方便律师、家属办理预约会见、亲情通信等服务事项。今年以来,提供律师会见预约14万余人次,满意率100%。全省还全面推广应用羁押表现纳入量刑和代办法务协同模块,在线办理监所服务事项18.1余万件,热度点击量在“浙警在线”特色服务中排名前三,办件满意率99.8%。

在建立健全监所教育感化工作机制上,浙江公安监管部门还突出权益保障这一重点。

“爸爸,这是老师发给我的奖状。”孩子稚嫩的鼓励,成为舟山市定海区看守所进行教育感化引导的创新手段。去年以来,该所搭建“亲情寄语”平台,将在押人员家属录制的关爱视频在监室内定期播放,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家的温暖,重树信心。

一直以来,浙江公安监管部门致力于做好在押人员的思想转化工作,坚持用爱心和关怀教育、感化、挽救在押人员,引导在押人员向善向上,迷途知返。全面贯彻公安部关于法治文明监所建设17项措施,并将法治文明监所建设与“枫桥式监所”建设有机融合,形成浙江特色,推进监室床位制、卫生间改造,让权益保障看得见、摸得着。加强女性、未成年人等特殊对象专管,在教育、生活等方面充分体现关怀、关爱。

拘学同步 制定“回归计划”

如何打通被监管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推进会上也有明确要求:完善拘学同步,探索拘留所、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四所联动”,内外协同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

“普通人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权”“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哪些”……近日,浙江明显律师事务所律师通过“拘学同步”云课堂给绍兴市柯桥区拘留所的在押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法典课。

“冲动是魔鬼。如果当时知道这些法律条款和违法后果,也不至于那么鲁莽了。”听了课后,被拘留人小李懊悔不已。结合热点话题,因地制宜精准普法,拓展线上授课模式,这是柯桥区拘留所对“拘学同步”机制的深化。

“拘学同步”作为浙江监管执法创新实践之一,对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实施教育感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拘室变教室,把拘期变学期。近年来,绍兴公安创新“拘学同步”云课堂,打造监所版“开放学校”,针对性安排“普适+个性”“线上+线下”学习课程,融入法治、技能培训等内容,使被监管人员拥有一技之长,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前,因无证电焊被行政拘留的小王,通过“拘学同步”云课堂,完成电焊职业理论培训课程,出所后考取了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我们定期在所内开展各项技能培训课程,在拘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多家劳务公司签订就业帮扶合作协议,按照被拘留人自愿参加和帮扶岗位‘人相适应’原则,积极向企业推荐就业,实现精准帮扶。”柯桥区拘留所所长马洋说。

截至目前,柯桥区拘留所通过云课堂已教育培训3.7万余人次,帮助72人获得焊接切割作业、面点师等职业资格。去年5月,云课堂项目还获全省推广,通过跨区域资源共享,全省累计220余万人次参加线上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