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院发布执行“一件事”改革成果
平均办证时间缩短至2天

  针对执行中业务协同差、过户手续繁琐、财产处置前调查难等痛点、难点、堵点,浙江法院有了“智慧解法”——深入推进执行“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在全省政法系统率先谋划开展多跨协同场景应用,成效显著。

  1月13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浙江法院执行“一件事”改革成果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法院执行数字化改革情况。会上,诸暨法院不动产司法处置、杭州拱墅法院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湖州中院打击拒执犯罪等作为省高院确定的22个多跨协同子场景应用典型代表,进行成果展演。

  近年来,浙江法院大力开展执行攻坚,执行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但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情况仍大量存在,转移、隐匿财产的手段层出不穷。浙江高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魏新璋介绍,“执行工作中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买受人办理产权证难,往往要多头跑、多趟跑、来回跑,有时候一个产权过户登记就需要两个多月时间,给老百姓造成极大困扰。”实践中,执行“一件事”改革以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为切入点,推进执行事项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线上协同联动。诸暨法院率先试水,协同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税务局等部门,构建“不动产司法处置子场景”,利用一体化公共化智能数据平台打破政务“信息孤岛”。

  针对车辆查控难、保管保值难、快速变现难、交付过户难、信息共享难等问题,拱墅法院探索打造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改革创新模式。竞买人如果想到该院司法拍卖车辆,不仅可以360°VR全景看车,还可以体验从验车、清洗、修理到缴税、过户的“一条龙服务”,一次跑腿,半天时间,就能成功提车回家。据统计,2021年拱墅法院法拍车成交数达374辆,围观人数超170万人次,成交额达3992万余元,平均成交耗时同比减少48天,溢价率达59.6%。

  针对打击拒执犯罪的程序启动难、调查取证难、办理效率低等实践难题,湖州法院聚焦立案移送、协同查证等,借助数字平台实现线上流转,紧盯多频事项,细化拆解出“不立案及时反馈、人员轨迹查询、银行查控协助、拆迁安置款查控协助”等62项最小任务颗粒,积极探索“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诉讼模式,规范办理流程,形成打击合力。试点4个月来,全市法院移送拒执线索121条。

  当前,全省106家法院、1.5万名干警、每年60多万件执行案件均通过智慧执行2.0平台办理,执行办案8类案件100余个流程节点信息、20余类涉执财产信息在线归集。截至目前,智慧执行2.0平台已实现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证交所、全国3900多家银行以及省市县三级税务、综合执法等1000多家协作单位的对接。全省法院“一网通办”发起执行协查近3500万次,执行到位995亿元;“一次办结”线上处置不动产4600多宗、成交132亿元,拍卖用时减少40%,平均办证由原来20天缩短至2天;杭州中院依托涉众案款发放平台“一键操作”,一天就向“龙炎诈骗案”遍布全国的17万名当事人发放案款17亿元,取得良好效果。

  魏新璋说,执行“一件事”改革,推动执行事项标准化、协同业务数字化和流程优化再造,提升执行质效和规范化水平,构建起一个“全域协同、繁简分流、事项集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管理精准”的浙江执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