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审结1948件食品安全犯罪案,3139人获刑
我省法院保护“舌尖上的安全”

  馒头有点甜,但并没有放糖;削皮芋艿泡一泡,立即变得洁白鲜糯;猪肉加点牛肉纯粉、牛肉精油,就摇身一变成了牛肉干……看到这样卖相好又特别“美味”的食物,可真要提高警惕了!9月11日,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近5年来全省法院办理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情况进行通报,并发布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案件数量稳中有降 “低散小”特征仍突出

  农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含量超标,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掺假造假,保健食品领域的非法经营和诈骗……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全省法院共受理危害食品安全一审刑事案件1965件,审结1948件,生效判决被告人3139人。

  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志君介绍,总体看,全省法院5年来办理的食品安全案件呈现案件数量稳中有降、恶性案件较少发生和区域分布不平衡、“低、散、小”案件仍比较多等四大特点。

  比如案件数量上,近年来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被有效控制,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地沟油、问题胶囊等案件,基本销声匿迹。但区域的分布却不平衡,近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地区、绍兴地区、台州地区审结案件总数位于前3名,共计62.36%;衢州地区、舟山地区、杭州地区数量最少,3个地区总数仅占全省的4.25%。另外,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主体类型,仍以小型加工场所、家庭作坊里的个体户、私营业主为主,且多数作业方式仍较低端。 

涉案环节“从农田到餐桌” 犯罪呈网络化趋势

  令人忧心的是,涉案食品已不再局限于大家熟知的“注水牛肉”“毒狗肉”等,而是“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种类繁多,且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省高院发布的危害食品安全案例中,记者看到,用化工原料浸泡过的鲛鲛鱼(小黄鱼)、用猪肉加牛肉精油做成的牛肉干、卤水中加了罂粟壳的卤味、喷洒了禁用农药“毒死蜱”的青菜等,都有涉及。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一些违法分子在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介上发布宣传信息,再通过网络销售渠道、快递物流等运输销售问题食品,这种互联网化的销售模式隐蔽性强、跨地域范围广、侵害对象不特定,加上监管的相对薄弱,给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提供了空间。

  会上,还发布了相关案例。被告人吕某通过其合股的公司向全国各地卖出假牛肉干1000多箱,累计销售金额700万元以上。这些假牛肉干其实是猪肉做的,通过添加牛肉纯粉、牛肉精油等添加剂,成了五香味、香辣味、沙嗲味的假牛肉干,犯罪团伙再将产品通过网络销售,接单后将假牛肉干发往全国各地。最终,吕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

开辟办案“绿色通道” 跨部门协作办理食品安全犯罪案

  陈志君介绍,针对目前食品安全犯罪形势,浙江全省各级法院不断强化案件质量和审判效率意识,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重点打击累犯、惯犯、犯罪团伙中的首要分子。

  面对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审理专业性强、新情况新问题多发的情况,省高院建立了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去年,省高院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出台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适用禁止令的指导意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全方位预防与监督。为形成打击合力,全省法院还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配合协作,部分地区法院已会同公检部门建立快速办案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