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情深留住城市记忆
一群小人物在小巷做的小事,却关系着民生大事

  宁国良的办公桌上清爽极了,除了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即将要在古井研究协会成立三周年推进会上用的发言稿,很难再找到第二件物品,电脑这些就更不用说了。倒是座位后边,泥塑、盆景摆得满满当当。这样的办公场所看着复古,却很符合宁国良的风格。

  他常说,社会就是个生态圈,年过七旬的自己虽是生活在“原始部落”的那类人,做事比不上追求效率的年轻人,却同样讲究效果。就拿古井研究协会来说,成立刚满3年,从设立“民间井长”到编写《坊巷古井名录》,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

  “其实就是一群小人物在小巷做着不起眼的小事。”宁国良及他的老伙伴们与古井之间的故事,就在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极具历史气息的二十三坊巷内缓缓展开。

古井的“前世今生”

  旧时南宋皇城根下的御街二十三坊巷,在历史长河中凝结时光。“从鼓楼口的状元井开始,走过晓霞弄、井弄、花生弄、丁衙巷,直至元宝心,一共能看见17口古井。”说起这些水井的“前世今生”,宁国良如数家珍。

  比如二十三坊的第一条坊巷——十五奎巷的巷头就有一口古井,名叫状元井。为什么叫“状元井”?宁国良说,街坊里是这么传的,“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相传当时他们都是喝了这个井水后中了状元,这口井便因此得名”。

  沿着十五奎巷往里约走200米,右手边便见着“井弄”。这是一条不足百米长的弄堂,却保留了好几口古井,顶针井便是其中之一。说起它,74岁的倪定珍很有发言权。倪定珍一出生就住在井弄,直到2012年才搬到附近的晓霞弄,与这口百年古井相伴几十载。“因为井壁坑坑洼洼的,看上去很像我们做针线活时戴在手指上的顶针,所以它叫‘顶针井’。”

  小巷水井,缠绕着很多人的童年记忆,热煮凉饮、熬汤煮饭,洗衣拖地,甚至于纳凉冲澡,井水从口舌之间自然地流进老杭州人淳朴的血脉里。像顶针井井圈上的小洞,看到它,倪定珍就会想起小时井水冰镇西瓜的往事。“在网兜下装块砖头,再装上西瓜,把网兜往井里一放,西瓜便沉了下去,把网绳在洞眼上一系,一两个钟头后就能吃上冰镇西瓜了。”井水天然的凉气混着甘甜的瓜果味,充满了整个夏天。

  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自来水逐渐走入老百姓家里。待挑井水而晃到地上、长长短短伸向各家的水迹变得零零散散,古井也逐渐静默于旧时光深处。早些年,倪定珍的哥哥倪金富凭借记忆和广查资料,画出当年古井的样子,制成了一张手绘图。但当他循图找去时,许多井已不见踪影。

“古井护卫队”在行动

  井,在城市中的使用价值逐渐在衰退,但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仍不可替代。如何来保护这些水井?2017年5月,紫阳街道居民自发组成“古井护卫队”,设立“民间井长”,并成立了“民间古井研究协会”。这也是杭州市首个民间古井保护团队,队员年龄在65岁至70岁之间。

  “从个人到协会,可以说我们都是从一片空白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宁国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也是在担任协会副会长后,才慢慢开始对古井有所研究。他是那种事无巨细都善于明察而细究的人,“现在成员人数精简到15人,比刚开始少了将近10人”。在宁国良看来,尽管人少了,但都很干练,办事认真且能吃苦,“这也是协会更加规范高效的表现”。

  自从当上顶针井和清凉井的井长后,倪定珍每天都要对古井进行巡逻,观察井水是否浑浊、井边是否有破损塌方等,发现情况立马上报。“流水不腐,用起来其实是对古井最好的保护。”倪定珍说。 

  像此前进行危旧房整治的花生弄,一开始曾打算将其中的16号井也列入统一整治名单中,最终在居民的提议下决定修缮水井,留住历史。改造后,原本的大石井圈换成了内圆外六边形的水泥井圈。此外,边上的居民还自发在井上安装了抽水机,并通过水管和水龙头连接到每家每户。看着老墙门里生活日新月异,伴随着清澈井水的回归,居民们又开始围井聊天,大家对水井也倍加珍惜。

  除了保护,协会希望从水井里“打捞”出一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来。于是,协会会长沈伟和宁国良等人一起查阅文献资料,核对居民口述内容,编写了《坊巷古井名录》,讲述杭州古井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为每一口古井上了“户口”。

  据了解,我省共有古井资源3420处。今年,“实施古井水源保护工程”被纳入今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这也反映了百姓的期待。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一方幽深的井水,将继续带着灵气,继续流向富有朝气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