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刀锋上”的戒毒民警

W020211201572112956438.jpg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人形容,这里是“悬崖”,稍不留神,你就会被拽入“深渊”;也有人觉得,这里是昼夜交界线,从这里走出去,便是海阔天空。

  这里,是浙江省余杭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余杭所”)。自2018年组建后,余杭所就成为我省集中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地方,而专门成立的艾滋病专管区大队时时与特殊群体近距离接触,被称为“行走在刀锋上”的人。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危险

  对于专管区大队戒毒民警来说,从死神手中“抢人”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自身免疫力差,生病甚至死亡的风险极大。作为与他们密切接触的戒毒民警,便练就了紧急处理、随叫随到的“功力”。

  “感谢你们救了我。”近日,死里逃生的戒毒人员朱某(化姓)对戒毒民警感谢道。今年8月,朱某突然反复高热,戒毒民警第一时间送他去医院,CT结果显示肺部未见明显异常,呼吸科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扁桃体炎。回单位后,戒毒民警仍不放心,让派驻医生反复诊断,医生认为有肝脓疡可能。戒毒民警再次组织外出进行检查,在几名科室主任会诊下,朱某被确定为肝脓疡,并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下病危通知书。由于救治及时,朱某“捡”回了一条命。

  事实上,“危险”的不仅仅是朱某,还有戒毒民警。在肝脓疡的诊治中,需进行穿刺检查,“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很大。而在朱某就医过程中,戒毒民警几乎全程陪同。“这类情况其实很多,只要戒毒人员没事,就不算什么。”大队长周浙迪说,在艾滋病专管区,随处放着艾滋病阻断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幸运的是,至今,戒毒民警还没有用过阻断药。

  救赎

  感染了艾滋病,又染上毒品,很多人是绝望的。救赎,在艾滋病专管区时刻上演着。

  方某某(化姓)已在余杭所待了近一年。如今的他,与刚进所时判若两人。他曾是一名“天之骄子”,家境优渥,学习成绩优异。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因害怕被歧视,他从未将此事告诉别人。毕业后,方某某回国,年薪近百万,却从男友处感染了艾滋病。之后,他和男友分手,开始吸食毒品,自暴自弃。

  “我的人生已经黯淡无光。”刚进所时,方某某抵触心理很强。对此,戒毒民警展开“救赎计划”。“怕引起反作用,一开始并不直接找他谈话。”戒毒民警先反复查看方某某的档案,了解其经历和性格特点,并安排与他有类似经历的戒毒人员对他进行劝导。

  之后每次谈话前,戒毒所都会成立专班进行讨论。“艾滋病人员往往比较敏感,你要关心他,又不能显得太刻意,还要让他感觉到真心,这里头的窍门很多。”周浙迪说。

  一段时间后,方某某的状态有所好转,戒毒民警又鼓励他参加“红丝带”艺术团。“加入艺术团,练康复操、编排舞蹈和小品,生活很充实。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价值的,感谢戒毒民警帮我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方某某说。

  希望

  “艾滋病人难免受到偏见,他们的生活经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周浙迪说,他和同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绝望的“废墟”中帮着一点点重建希望,“用我们的力量,让这批人也能好好活下去”。

  为此,戒毒民警总是不停寻找支持点,帮助患艾滋病的戒毒人员重树信念。他们开办“红丝带”艺术团,丰富戒毒人员业余生活;适时开展红色教育等,让他们学会感恩;设立教育专线“云教室”、心理咨询测试、远程视频会见等科学戒治项目,增强戒毒人员戒毒的内在动力……各项管理治疗艾滋病戒毒人员的举措,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余杭所方案”。

  这支“行走在刀锋上”上的队伍在省司法厅70周年安保维稳活动中荣获集体三等功,被司法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成立至今,无一名艾滋病解除人员因复吸而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