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省司法厅首次提出在罪犯中开展修心教育,力求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和实证检验,修心教育在高墙内外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有效推动全省监狱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贡献司法行政智慧。
百花齐放 构建教育改造新格局
在省女子监狱修心教育茶艺课现场,古音袅袅、茶韵飘香,行礼、赏茶、温壶、温杯、置茶、冲泡……学员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在省第三监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内,罪犯张某右脚有节奏地踩着踏板,转盘随即旋转起来,泥团上一双灵巧的双手飞舞着,拉起、翻沿。12秒,一只碗坯拉好了……
如今,无论走进省内哪所监狱,只要说起修心教育,监狱民警都能讲出许许多多感人故事。政治攻心、法治正心、道德润心、矫治塑心、情感暖心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修心教育的推进工作“可见一斑”。
据了解,目前全省监狱已形成“丝绸文化”“动漫文化”“菊文化”“新芽文化”“南孔文化”“湖笔文化”等修心教育监区品牌。省南湖监狱坚持“教、学、修”相结合,不断丰富和拓展“微心愿”内涵和外延;省第五监狱、金华监狱等借鉴电视节目,创新打造《大墙好声音》等一批罪犯喜闻乐见的教育品牌;省第一监狱、女子监狱等针对罪犯的特殊心理,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矫治,创建沙画、珠画训练、生命教育基地等特殊训练营,修复罪犯心理问题;省第三监狱、乔司监狱等设立修心教育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设电子商务、汽车维修、服装制作、陶艺制作等培训项目,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打好技能基础。
不仅如此,修心教育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进一步提升了修心教育品牌价值。例如,省第二监狱的“诵读修心”项目,通过让罪犯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省十里坪监狱“三走进”项目,搭建起了罪犯与家庭的亲情桥梁;省第四监狱开展的“民乐修心”项目,更是让罪犯在音乐的熏陶下重塑自我……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修心教育项目,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修心教育新格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修心教育的深入开展,不仅促进了罪犯安心改造,同时也深化了广大民警对教育改造工作的理解,“把教育改造罪犯作为中心任务”的工作理念和“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的工作目标更加深入人心。
来监内参观的社会执法监督员表示,修心教育是一种技能学习,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监狱不仅是刑法执行机关,也变成了“学校”,刑期变成了“学期”,帮助罪犯慢慢修炼健康、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攻心治本 助力监狱平安法治建设
安全稳定是监狱的第一要务,也是监狱安全管理的底线。
据统计,自修心教育实行以来,全省监狱系统监内违规违纪率显著下降。以省南湖监狱一监区为例,该监区关押着1200余名罪犯,改造难度大者比其他监区要多,通过开展以“情感暖心”为攻心策略的“微心愿”教育项目后,监区改造环境显著优化,罪犯对民警、监狱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又如省女监罪犯吴某,投入改造之初抵触情绪很大,对谁都不信任,女监民警通过艺术修心的方法,终于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
2017年,司法部提出,要实现安全稳定工作从确保监狱安全向保障社会安全延伸。
为此,修心教育成为贯彻治本安全观最有效的载体,通过突出政治攻心、法治正心、道德润心、矫治塑心、情感暖心,形成修心教育的浙江样本。
2020年,省乔司监狱对接受过修心教育的刑释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监狱开展的“修心日记”“名师工程”“普法教育”“名人名讲”“心理健康教育”“亲情帮教”等修心项目,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的比例达到90%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98.1%。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修心教育对监狱平安稳定的促进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心教育的影响下,还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改造典型。2018年,省长湖监狱假释人员王某江,奋不顾身跳进3米多深的下水道,成功救出一名工人,自己却因吸入了大量有毒气体生命垂危,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才基本康复。他也因此荣获山东省菏泽市见义勇为模范。省乔司监狱诸暨籍刑释人员杨某,在2020年7月安徽遭遇特大洪水期间义无反顾参与抢险救人。他说:“修心教育让我整个内心发生了变化,出来后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待人处事,不会再像以前动不动就跟人吵架了。”
化解矛盾 有效实现源头治理
监狱虽然处在司法的末端,但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关口。如何实现溯源治理,监狱给出的答案是:修心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讲堂、亲情帮教、个别教育……全省监狱系统通过一条条修心教育的路径,化解罪犯之间、罪犯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墙内的生动实践。
省十里坪监狱罪犯黄某,在遭遇离婚、高额负债等打击后,女儿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当听到女儿打算辍学时,黄某几近崩溃,无心改造。民警了解情况后,主动帮他分析原因,并且专程去找黄某的女儿了解情况。可是,女孩正处于叛逆期,心中对父亲抱有怨恨,根本不与民警交流。民警没有气馁,经过近一周的反复沟通、开导,女孩最终来到了监狱和父亲面对面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女儿也鼓励父亲努力改造,争取早日新生团圆。
2019年8月份,省第一监狱罪犯马某提笔向被害人家属写出了一封忏悔信,并用自己多年的劳动津贴主动履行了判决书上的剩余民事赔偿。时隔10年终于拿到了这笔迟到的赔偿款后,被害人的女儿不无感慨地说道:“从没想过他会用这样的方式忏悔,更没想到,我们还能拿到这笔钱。”
上述案例,是监狱运用修心教育化解矛盾的一个缩影,民警通过用心、走心的教育,将监内外矛盾化解于无形。
不仅如此,在大墙内还有很多针对罪犯各种问题矛盾的个别教育工作室,通过强化个别矫治,构建一对一罪犯精准攻坚机制,安全、高效、快速地化解矛盾。监狱以此为阵地,组建由优秀教育能手组成的专家团队,专门对重点问题罪犯开展个别谈话教育。比如,在省金华监狱,监区组建了“60后工作室”,让经验丰富的民警负责解决本单位的疑难问题;在分监区利用民警“老娘舅”、罪犯“老娘舅”等开展矛盾化解工作。此外,监狱还设立了专职心理咨询的“知心堂工作室”,并在每个分监区确定1名评估矫治员,专门负责罪犯危险性评估矫治。
“站在新的起点上,浙江监狱将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修心教育,努力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促进社会普治。”省监狱管理局局长王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