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一笔医药费,患者为啥一拖5年还玩失踪?
调解员锲而不舍寻找,找到了答案,也解了纠纷

  “多亏调解员锲而不舍地找我,否则我就要上失信被执行人的‘黑名单’了!”近日,在永康务工的安徽籍民工任某特地来到永康市矛调中心表示感谢。不久前,与他有关的一起医疗费用纠纷在市矛调中心的努力下,顺利化解。

  2015年6月,任某因左锁骨骨折到永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医,花费医疗费5000多元。任某入院时预付了200元费用,出院后未支付剩余医药费便离开。之后,院方多次催缴无果,于是起诉任某。今年6月,市矛调中心接手了法院移送的这起诉前调解案件。

  接到任务的调解员仔细翻阅诉讼资料,并询问医院相关情况。院方称,他们多次拨打任某留下的电话,可要么被拒接,要么停机。这笔医疗费不算多,任某为何要拖欠?又为何要与医院玩“失踪”?调解员认为,要化解纠纷,首要任务是找到任某,但时间已经过去5年,任某早已不在原单位上班,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想要找到他,困难不小。

  调解员分析,任某是外来务工人员,有可能去永康周边县市打工。随后,在市法院的协助下,调解员带着介绍信、咨询函及原告委托书等资料,到公安机关查询任某信息,得知任某目前在武义县白洋街道某村办理了暂住证。这一信息给调解工作带来重大突破。调解员当即向市司法局求助,通过其联系到白洋街道司法所进行简单接洽。

  制定好调解方案后,调解员胸挂工作证,携带介绍信驱车前往武义。在县司法局的协助下,调解员找到了任某的暂住地,但并未找到他。通过当地流动人口管理中心再次查询后,发现任某居住地址已变更。在当地调委会的帮助下,调解员来到了新地址,并找到任某的妻子,得知任某虽住在武义,但仍在永康上班。获悉调解员此行的目的后,任某的妻子主动提供了任某的联系方式。

  接到调解员的电话,任某大为意外。原来,事发后,任某认为自己受伤属于工伤,加上到医院预付的200元是老板支付的,以为老板会帮着结算所有医药费,所以他并未把这事挂在心上。不久,他就离开这家工厂,前往武义打工,还更换了手机号码。了解情况后,调解员向任某介绍了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表示他的情况不属于工伤范畴,医疗费需自己支付,如果拖欠不付,将被纳入失信“黑名单”。听了调解员的分析,任某当天就前往医院,一次性补缴了全部医药费。院方也表示不再追究利息。

  类似这样调解员多跑腿、群众少走路的情况,在永康市矛调中心并不少见。今年来,为将中心打造成为解纷“终点站”,永康市矛调中心在创新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变“坐等上门”求助为“主动出击”跟进,及时化解矛盾。截至目前,中心共分流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97起,成功调处769起,调处成功率达96.5%。

  【亮点特色我来说】

  永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积合:

  “把尽可能多的纠纷化解在诉前,把尽可能多的案件解决在庭前”,这是永康“龙山经验”的主要内容,也是永康市矛调中心的重要目标。为此,中心总结出三条工作经验:一是兜底调解不外推,中心要想尽办法化解矛盾,不能再推给别人;二是借力使力高效调,利用中心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快速化解纠纷;三是纠纷化解要彻底,不仅要化解纠纷,更要注重解开当事人心里的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