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面积150亩,营业用房6万多平方米,商户600余户,日均交易额7000万元……作为湖州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浙北农贸市场)每天商客云集,热闹非凡。然而此前,因浙北农贸市场背负抵押,一度面临被司法拍卖的境地。执行过程中,湖州市吴兴区法院的秉持善意审慎执行理念,保住了浙北农贸市场这个大“菜篮子”的正常运营。
最大的农贸市场成为被执行人
法定代表人杨法庆19岁做贸易白手起家,40岁出头成立浙北农贸市场,细心经营。市场发展走上正轨后,杨法庆在2004年开始进军钢铁制造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危机发生在2013年。那一年钢铁行业不景气,价格下跌,因为观念落后缺乏资金协调能力,钢铁制造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无奈之下,杨法庆决定用浙北农贸市场做担保向银行抵押贷款,解救危机。
出乎他意料的是,钢铁制造公司没能救回,最后还欠下了银行2亿元巨债。2014年11月起,各家银行开始陆续到吴兴法院起诉,要求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其中一家银行直接将涉及的贷款作为不良资产转让给了一家资产公司。资产公司在2017年下半年也起诉到法院,要求归还本金及利息2600万余元。
一共14个案子经过判决都进入了强制执行程序,浙北农贸市场成为了被执行人。必须想办法还上这个资金缺口。不过作为湖州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浙北农贸市场的信誉和经营利益肉眼可见,于是在法院的协调之下,浙北农贸市场与所有申请执行人自行达成和解——暂缓执行。
疫情突袭带来危机
今年5月,资产公司向吴兴法院申请恢复强制执行,想拿回执行款进行资金周转,“受疫情影响,资产公司本身资金吃紧。”案件承办人娄亚龙陷入两难:申请执行人着急实现债权,可如果贸然处置案涉抵押房产,极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申请执行人要求启动司法拍卖的连锁反应。浙北农贸市场作为湖州市的“菜篮子”工程,任何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及市场内600户商户、2100余人的生存就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另一边,面对法院恢复执行可能存在的公司账户冻结和市场查封,杨法庆也有了情绪。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省商务厅要求全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价格公示,浙北农贸市场的批发价全省最低。这当中有杨法庆的功劳,他说,一个星期至少有三天,他会在凌晨4点准时出现在市场里,以便第一时间掌握整个湖州的菜价。看到有价格飙升的产品,杨法庆就会第一时间寻找外地的好菜,管控价格。
“不说有多大成就,至少也是为社会作贡献了。疫情之后芹菜涨到8块/斤,我就发动身边关系找到山东4块/斤的货,牛肉涨到50块/斤,我就立马去找价格更合适的。”杨法庆觉得苦闷,自己为民生考虑那么多,也带动了就业,“若是查封冻结,那是不留一点余地。”
一边是不断催促的申请执行人,一边是关系民生的“菜篮子”工程,这道选择题该怎么做?
引入第三方转让债权迎来转机
娄亚龙很清楚,双方的利益都必须得到保障,“一方缺钱周转,一方缺时间周转,那会不会有第三方既有钱又有时间?”
有了思路后,娄亚龙提出了一个顾及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由市场寻找第三方企业加入,协调申请执行人放弃部分债权,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由第三方申请变更为申请执行人,原申请执行人债权获得清偿,可及时缓解资金压力,但前提是第三方需要与市场达成执行和解,同意暂缓处置抵押物,保障市场正常经营。经过沟通,资产公司同意,于8月成功转让债权。
为了公平起见,期间娄亚龙也把这一方案向其他相关申请执行人询问意见。部分申请执行人同意转让债权。截至目前,共有3家第三方企业接手了近1亿元债权。
着急的申请执行人和浙北农贸市场都松了口气,市民可以照常买到好菜,市场经营户不用另找出路。娄亚龙也大大地松了口气,“这是多赢。”
10月10日,记者在浙北农贸市场见到了刚从上海找好菜回来的杨法庆。61岁的他挎着黑色双肩包,风尘仆仆。“接下去还是要继续管好湖州人民的‘吃’。”杨法庆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