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文化看似缥缈,实则无处不在,对人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法治宣传进程中,东阳市司法局做足文化功夫,以文释法,让东阳处处弥漫着法治文化气息,令东阳人时时感受到法就在身边。
构筑立体化普法阵地
一步一景、一景一法,冬日的东阳寒意料峭,但市区江滨文化景观带歌山画水公园,依然吸引了不少市民。公园内,东阳市首个大规模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正是令人们流连的所在。
中华法史篇,讲述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宪法历程篇,清晰呈现中国宪法诞生过程;还有古人法治篇、普法惠民篇、现代法治篇、良法善治篇、德润民心篇等,将法治的历史、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说得直观明了,加上特色公园雕塑、景色的完美融合,行走在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内,满满都是法治文化气息。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这样诞生的……”公园内,一名年轻妈妈指着宪法历程墙跟儿子说道。她告诉记者,他们就住在公园附近,平时经常来公园休闲,“现在有了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法治知识,真好”。让群众能够润物无声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正是东阳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的初衷,他们将法治文化与东阳“三乡一城”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打造了一个集可读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公园2018年下半年建成开放后,很快成为不少东阳市民的休闲打卡地。
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是东阳市构筑立体化普法阵地的举措之一。近年来,东阳市注重以法治文化带动普法宣传,全面加强现有法治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升级工作。除了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外,东阳还围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工作理念,以“民主法治村(社区)”亮牌提升工作为抓手,充分挖掘各地的特色和亮点,并与法治文化元素相融合,建设法治休闲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如,东阳江镇上陈村结合该村“普法老人”陈星水的法治漫画,打造了特色法治主题景观带;城东街道单良村将家规家训与法治元素有机融合,打造了特色法治文化礼堂。
培育典型化普法示范点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有6万多人口,经商办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人来来往往,人口基数大,流动性也大,可该村却能做到重大矛盾纠纷三天内解决。怎么做到的?
原来,花园村构建了包括治保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外来人员管理领导小组等在内的调控防治处“五位一体”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成员达200多人。同时,花园村还注重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大楼、法治文化广场、影剧院、红木家具市场、露天舞池、吉祥湖中布置了法治雕塑、法治长廊,介绍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历史等,营造了浓浓的法治文化氛围。身处其中的村民,渐渐养成了自觉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截至目前,花园村已连续37年做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选举不拉票、村民零上访。
花园村只是东阳培育典型化普法示范点的一个缩影。“七五”普法以来,东阳市全面推进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按照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6个不同类型进行筛选,把法治底子较好、氛围较浓、设施较齐的定为“七五”普法联系点,着重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类型的实际情况,从组织领导、机制保障、阵地建设、活动开展情况等各方面进行精心培育,有针对性地将各联系点培育成在各自类型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目前,东阳已成功培育南马镇花园村、横店禁毒馆2家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建成省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个、省级“七五”普法联系点1个,获评省级优秀法治宣传项目1个。
打造大众化普法平台
有烦恼、找“娘舅”。每周五18:40,东阳电视台影视生活频道播出的《东阳“老娘舅”》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普法栏目。节目中,“老娘舅”操着一口地道的东阳方言,在调解家长里短的同时,将其中的法理娓娓道来。即使是不懂普通话的农村老人,也能听得懂,起到了“调解一案、化解一类、播出一期、教育一片”的效果。截至目前,“老娘舅”栏目组共接到来电来访咨询1064人次,成功调处“老大难”矛盾纠纷100余起,其中成功调处市8890便民服务平台指派的镇乡街道无法调处的矛盾纠纷10余起。
打造大众化普法平台,让普法大众化,东阳一直在努力。当地注重将法治元素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群众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推动“文化普法”取得实质性成效。如,将法治文化与婺剧、道情等东阳本土文化融合,创作了《拾金记》《追悔莫及》《治水剿劣来担当》《暗访》等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
东阳还高标准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个、文化礼堂134家、农家书屋389个,打造了“特色文化广场”“百姓文化茶坊”“非遗讲堂”等一批特色文化惠民服务品牌,营造了文明乡风。同时,东阳大力推行《善行档案》,设立“善行义举”榜,使“为善行德”渐成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