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巷总理”到“解忧专家”

在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的调解室内,你总能见到黄瑛忙碌的身影。2021年3月接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书,这位紫荆家园社区的“老书记”便带着丰富经验和一颗为民心,扎进化解邻里千千结的新“战场”。

黄瑛的调解,从“焐热人心”开始。去年冬天,两位老邻居因楼道堆物报警,现场剑拔弩张。黄瑛没急着断是非,默默递上两杯温水。“大爷大妈,消消气,坐下慢慢说。”她柔声倾听,待老人情绪稍缓,拉着他们的手动情道:“几十年老邻居,为这点小事伤和气多可惜?想想自家门口堵着,您也不舒坦对吧?”暖语如春风,吹散怒火。最终,老人不仅握手言和,还一起动手清理了楼道。

与日常琐碎的邻里纠纷不同,九户居民的火灾赔偿调解则是一场硬仗。黄瑛还记得,她和调解员刚到现场,就看见一位大爷气得直喘。她赶忙上前,轻搭大爷的肩,握住他的手,柔声劝说:“大爷,消消气,这火来得突然,大家损失都大,谁心里都不好受。”接着,她向居民说明肇事者家庭困难:“他们也不容易,这场火对他们也是飞来横祸,也在尽力弥补。”居民们脸色稍缓。同时,她严肃又关切地劝肇事者:“火灾给大家带来伤害,你得拿出诚意,积极担责,才能获谅解。”

黄瑛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以她的沉稳、共情和公正渐渐稳住了局面。在她的斡旋下,双方态度逐渐软化。受灾居民降低了赔偿要求,责任方也拿出了最大诚意积极配合。历经三轮艰苦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责任方也按时支付了赔偿款。

调解不是“和稀泥”。黄瑛深知,只有依法调解,结果才能立得住、叫得响,让双方都心服口服。有一次,在处理一起复杂的合同纠纷时,双方对条款各执一词,僵持不下。黄瑛没有急于调解,而是花了大量时间仔细研读合同文本,查阅相关法条。调解现场,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条分缕析地向双方解释了合同条款的法律含义和效力。“合同是白纸黑字的约定,受法律保护。违约,就要依法承担后果。” 她的法律解读精准到位,仿佛一把手术刀,直切问题要害。在她的释法明理下,原本固执的双方开始理性地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和解协议顺利达成,为这场纷争画上了圆满句号。

“光有热情不够,得一直‘充电’!”尽管经验丰富,面对复杂纠纷,黄瑛依然拿出了‘小学生’的学习劲头。白天,调解室是她“打仗”的地方;夜晚,书桌成了她的“充电站”,一页页研读《民法典》,一条条琢磨司法解释;各类调解培训更是场场不落,不断给她的“调解工具箱”添置新“法宝”。

自担任调解员以来,黄瑛已接待当事人500余人次,成功化解纠纷15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2%以上,其中更有10起纠纷的当事人主动申请了司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