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不绝,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荷风拂面,一池碧水映花颜。在村大樟树下, 浙江惠崇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惠琴律师结合“外嫁女权益”“征地补偿分配”等热点问题,正为村民们带来一场深入浅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普法讲座。
阳光打在“樟树下议事”的牌子上,小古城村红卫组组长唐香菊听得很认真。“原来外嫁女也不是完全不能享受村集体权益。”她说,“村里常有这样的法治讲座,多听听很长知识的,处理村集体事情时才能更公平公正,大家民主协商也不能脱离法治轨道。”
2005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小古城村考察调研,提出“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好‘三农’”的要求。20年来,这颗名为“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以下简称“两众”)的民主种子,已然成长为既有活力又不失秩序的成熟实践体系。
从“四议六步”将协商流程标准化到“综合执法评价码”让商户参与行业规范讨论,再到“在线司法确认”赋予协商结果强制力,余杭区用20年法治探索,为“两众”实践的走深走实提供了规则保障、程序规范和制度约束,使“商量”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制度保障 确保“商量有据”
走进小古城村,古朴的村道、多彩的花圃、整洁的院落……层层叠叠,不远处,三五游客沿着茶香绿径向山顶的观景台而去……一幅和美乡村的动人画卷赫然呈现在眼前。
“以前,村庄景色可没这么美。”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国荣介绍,2018年之前,家家户户的高墙阔门紧裹着自家庭院美景,却挡住了整个乡村的景观视野,得益于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这一民主协商的“法宝”,“降围墙”从动议到决议仅用了21天,之后从设计到竣工仅耗时83天。
林国荣回忆,推行民主协商初期,协商可没这么快,议来议去,迟迟没有结果。如何避免民主协商陷入“议而不决”或“决而难行”的困境?
答案是:固化议事规则,让协商有章可循。
2015年,小古城村提出“四议工作法”,明确议事的内容、主体、方式和效力;2018年,实施“六步协商工作法”,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项目的科学性、透明度;2023年,迭代完善了“六步协商法”, “四议六步”民主协商模式(提议、商议、审议、决议、执行、监督)被写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成为全区推广的标准化流程。“四议六步”民主议事工作法,以“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为基础,以“提、议、决、干、督、评”为关键步骤,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和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余杭区司法局全面运行区、镇(街)两级合法性审查中心,实现12个镇街法治审查员100%全覆盖;配套提供“15分钟公法圈”服务,贯通实体、热线、网络端口,形成1个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镇街站点、229个村社服务点的三级梯次服务网,确保议事程序合法合规;针对常见的网络消费场景,拟定网络消费领域证据保全公证模板,提供证据保全公证快速通道,今年以来已办理28件,单笔最大涉及标的达120万元。
“我们一直探索用法律维护村民及村庄利益,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动良法善治。”林国荣说。这种探索早在2012年聘请驻村法律顾问时就开始了,从最初调解婚姻关系、邻里纠纷,发展到决策合法性审查、合同风险防范,再到调解旅游纠纷、保护知识产权,让村民们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余杭区通过法治手段,将协商机制嵌入制度框架,确保“众人的事情”既充分讨论,又依法推进。
优化流程 推动“商量有序”
走进余杭区网络交易纠纷调处中心,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交织在一起。在调处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一起网络消费纠纷调解正在线上进行,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调解员与消费者、商家开展三方视频调解。
早在10年前,随着网络消费迅猛发展,网购投诉量增加不少,余杭区成立网络交易纠纷调解中心,搭建了全国首个网络交易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深化多元调解机制,推动网络消费纠纷高效化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去年起,余杭区利用AI技术,提前帮助梳理纠纷基本事实,提取纠纷关键点和消费者诉求,大大提升了后续的人工调解效率。
余杭区通过将法治与技术相结合,优化协商流程、提升协商效率,使“众人的智慧”更加高效、透明地转化为治理决策。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平台经济强区,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余杭区平台内经营户超过1000万户。高速发展的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经济、新业态,也带来了治理新挑战。余杭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清单化管理、程序化监督等举措,让民主协商从“粗放式讨论”升级为“精细化治理”,既提速又提质;为民主协商搭建了“轨道”,既防止“脱轨乱议”,又确保“议必能行”。
去年年初,余杭区仓前街道的商家们体验到了新变化:执法检查变得不再频繁。这得益于区内实施的“综合执法评价码”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商铺会根据自身的安全规范执行情况获得不同的“红黄绿”颜色代码,以此来指示执法队员对店铺的检查频率。蛋糕店老板小林笑言:“有了‘绿码’,小店在半年内仅需配合一次执法检查。这样,我节省了大量迎检时间,能够更专注于店铺的经营。”
据了解,余杭区“综合执法评价码”制度将商户检查事项标准化,形成64项清单,商户可通过“余智护杭”平台参与行业规范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2024年,569家商铺通过“红黄绿”码动态管理,整改率达95%,实现“商量-反馈-优化”闭环。
增强公信力 实现“商量有力”
6月,采茶忙季已过。然而,走进径山镇俞家堰工业园的杭州银泉茶业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仍是一派火热景象,制茶师傅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杀青、揉捻等生产流程。
银泉茶业负责人介绍,他们是第一批申请“径山茶”证明商标的茶企,但作为驰名商标,之前“径山茶”地理标志被线上线下冒用、恶意抢注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茶企合法权益。
针对这一情况,余杭区检察院走访茶叶协会,结合协会和茶农的需求,制定出台《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保护“径山茶”知识产权实施意见》,将茶农协商提出的维权需求转化为7项履职重点,先后开展使用“径山茶”地理标志违法犯罪专项监督、助力“径山茶”生产企业发展法律服务行动等系列活动。
如今,有了政府“认证”和法治护航,银泉茶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衍生出碾茶(抹茶原料)、抹茶等生产线,建立起了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今年夏季,径山镇前溪村里的鱼塘水清鱼欢、花草相间,不再像往年那般臭烘烘了。村干部汪亚楠介绍,之前鱼塘免费开放,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来钓鱼的人络绎不绝,带来了热闹但也带来了垃圾。“天气一热,总是臭烘烘的。”村干部们走访时,听到村民抱怨声不断,于是在充分听取意见和协商后,鼓励村民承包鱼塘,并采取收费模式。如今,鱼塘承包到组后,有了专人打扫,以前脏乱差的现场再也没有了。
“村里的协商机制还引入了律师监督机制,确保村民提出的意见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公平处理。”汪亚楠介绍。
法治,让每一次“商量”都掷地有声、行之有效。
余杭区网络交易纠纷调处中心创新“在线司法确认”机制,调解协议可一键申请法院背书。2023年,16万份调解协议获司法确认,履约率超99%,避免“说了白说”的尴尬。
每月4日是小古城村的“众人监督日”,围绕基层治理的症结难点和基层群众的切实需要,从“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破题。
……
余杭区通过法治手段,增强了民主协商公信力,确保“商量”的结果权威、可信,并得以执行。
在余杭,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让“众人之事”真正由“众人做主”的力量。从田间地头到网络空间、从茶农维权到商户自治,法治与民主协商的双向奔赴,正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