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居民遇烦心事找谁?“中心”一站搞定

“小同志,我这事儿该找谁啊?”一大早,在杭州市拱墅区东新街道综治中心大厅里,张大爷一脸焦急。因为邻里噪声,老人找上了门。面对大厅里的功能分区,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大爷,别急!”话音未落,“武林大妈”李阿姨已快步迎上,搀扶老人坐下。听出老人方言重、不熟悉流程,李阿姨全程“陪办”:方言沟通、代填表格、陪着聊天舒缓情绪,还协调优先调解通道,让腿脚不便的张大爷少跑了路,少等了时间。

这正是街道综治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个8.4平方公里、13万人口的街道,人口密集、业态丰富,治理挑战不小。如何让群众的烦心事“有人办、依法办、就近办”?东新街道综治中心打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基层治理服务综合体”。

走进综治中心,三大功能区一目了然:综合服务、矛盾调解、平安联动。这里集成了政务服务、信访接待、矛盾调解、劳动监察、法律援助、安全宣教等几乎所有与基层治理相关的服务窗口,构建了“多窗口受理、全链条化解、闭环式管理”的工作体系,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力量整合是硬道理。目前,联勤警务站、检察室、共享法庭、司法所全线入驻,联动信访、劳动监察等部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同发力。家庭琐事、劳资纠纷、治安问题……都能在中心得到分类分层处置,形成“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的全链条闭环。

今年,街道还将“武林大妈”品牌深度植入综治中心建设。像李阿姨这样的志愿者轮班值守,化身引导员、服务员、调解员,为严肃的调处工作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人情味。

治理更靠“智”理。中心依托街道“数字驾驶舱”,对“民呼我为”、“警网协同”等平台数据实时智能分析,精准捕捉矛盾隐患苗头,实现即时预警、快速派单,构建“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智能闭环,力求未“诉”先办。

噪声扰民是居民普遍头疼的问题。街道以“宁静东新”建设为突破口,在噪声多发区布设了14个智能监测点。这些“耳朵”能实时监测、识别声源、定向追踪,噪声“看得见、管得住”。一旦超标,系统自动预警,中心则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精准派单。网格员、综合执法队快速响应,一般噪声网格内解决;复杂问题,则联动住建、环保、公安等部门“综合查一次”,力争“1分钟派单、5分钟到场、60分钟解决”。

服务不止于“灭火”,更主动向前一步。中心专设“小哥驿站”,快递、外卖骑手不仅能歇脚充电,更能享受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等“一站式”专业服务。针对劳资、事故等常见问题,整合司法、劳动监察资源,律师定期驻点,源头化解矛盾。

如今,许多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蝶变为“治理力量”,主动参与社区巡逻、志愿服务,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生力量。

今年以来,街道综治中心已牵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0余件,其中啃下了15起棘手的群体性矛盾“硬骨头”,赢得了群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