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估机构判定“没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如今实现“小目标”

  破产企业还有涅槃重生的机会吗?如果有,如何评估它的“挽救价值”呢?一个曾经被第三方评估机构判定“没有挽救价值”的企业,不仅在三年和解期限内足额偿还所有债务,还实现了销售额突破1亿元的成绩。

  这家企业名叫杭州临安慧尔钼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三年前,企业因涉及帮助他人担保债务和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技术人才纷纷出走。公司很快被债权人起诉,申请对企业主要资产进行保全查封和执行拍卖。

  “此时企业的土地和房产均被抵押给银行,账面只有400万元资产,而负债高达3000多万元,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认为该企业已没有挽救价值。”杭州临安法院民二庭法官王浩介绍说。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受理了企业破产清算一案,并将一纸破产异议通知书送达公司负责人李某。面对公司即将破产的结局,李某十分不甘,“难道我的企业没救了?”

  司法实践中,企业在进入破产程序后,常常会面临两个不同结局:一个是被破产清算,走向终点;一个是重整、和解,渡过难关重获新生。然而,目前在法院审理的破产案件中,重整与和解案件占比长期处于低位。

  “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挽救价值难以准确、及时地识别,一些仍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没能及时获得司法救治。”临安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笑庆说道。为了破解这道破产审判中的难题,2021年,临安法院上线“企业挽救价值估值系统”,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中小微企业快速拯救机制。

  针对该企业情况,临安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进行多维度的清产核资工作,充分考量企业资产状况、生产工艺、特殊经营资质等19项参数指标,突破有形资产的价值范畴,深挖企业无形资产价值。

  经过估值系统“全面体检”后,大家发现,该企业目前虽然账面资产不足,但核心生产技术专利有竞争优势,商标享有一定行业知名度,客户和销售市场相对稳定,具有较大的潜在运营价值。于是,在临安法院的专业指导下,破产管理人拟定和解计划草案,最终获得债权人高票通过。

  企业至此松绑了“手脚”,资产不再受执行的束缚,可以继续经营并扩大生产,李某也从巨额负债压力下得以解脱,全身心投入企业的经营发展。

  如今三年和解期限已过,企业不仅足额按期偿还了约定的所有债务,让债权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而且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大关,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价值估值问题,一直是重整案件中的痛点。临安法院从成功挽救的司法实践出发,通过“AI智能识别价值”“企业挽救价值估值”“投资人招投融资平台”三大模块构建中小微企业快速拯救机制,实现了立案阶段精准识别、审理阶段价值估值、重整阶段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中小微企业拯救。自机制运行以来,累计挽救中小微企业21家,化解债务31亿元,普通债权平均清偿率从以往的不到15%提升至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