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教育改造, 也要让他们像孩子一样长大

  他们,身处高墙,鲜为人知;他们,一身藏蓝,守护监狱平安稳定。监狱民警的工作究竟是怎样的?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带你走近监狱民警,看他们如何守护初心与使命。

  清点人数,帮着“寻亲”,在教育改造他们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像孩子一样长大……在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监狱民警既是执法者、教育者,也像是父母长者。日前,记者走进该所,感受监狱民警的一天。

  第一课是讲规矩

  “今天有一批新犯送过来。”早上8点不到,十一管区教导员李旺涛带着记者进了监管区。过安检,上交手机,记者最后看了眼手机屏幕,电量80%。

  “我们值班民警一般6点25分就到了。第一件事,就是让罪犯起床、洗漱、吃早饭,之后打扫卫生。”李旺涛把记者领进了管区。当天正好是十一管区管区长童煜锴值班,此外还有一名民警前一晚是睡在值班室的。

  8点45分,各个未成年犯小组都安静下来,每个人捧着一本小册子认真看着。李旺涛解释说,“这是上午的规范学习时间,册子里是罪犯行为规范。接下去,还有生活技能学习、队列训练、心理健康辅导和法律法规教育等,一天的时间安排得丰富又有序。”而在另一个房间,童煜锴正在和三名罪犯谈话,对前一天处理的犯情进行“回访”。

  “我们接班时,首先要看看前一天的值班日记,了解有没有重要犯情。”童煜锴说,他们每天既要履行值班职责,询问情况、清点巡查,还要履行包干民警的职责,与包干小组罪犯一一沟通。

  9点,值班民警开始清点人数,“每一个小时都要清点一遍,及时掌握罪犯情况。”

  聊着聊着,李旺涛的话音渐渐变弱,正在记笔记的记者抬头一看,发现他的眼睛不知不觉盯向了监控,原来在关注新犯收押现场。10点40分,最后一名新犯交接完成。“接着是排队体检,进管区。”李旺涛又调出医务室的监控画面,实时跟进新犯体检进度。“新犯的第一课是讲规矩,我们的开课民警已经准备好了。”李旺涛说,此外,未成年罪犯还要上课学知识,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要为他们将来新生铺好路”。

  每一个都要被接到

  走廊里,一名打水的罪犯三步并作两步,跳着回了小组内,“好好走路。”李旺涛对他喊道。“有时候,能看出他们的孩子心性。”

  监区门口,一块“已实现无重大违规违纪20天”的牌子很是醒目。看着它,李旺涛深有感触,“能坚持这么多天并不容易。未成年犯年轻,较为冲动,不容易控制自我,有时排队踩到对方鞋子也会起纠纷。”

  10点50分,一名刑释人员走过安检门,外面,他的亲人正在等他。

  “一定要有人接吗?”对记者这个疑问,李旺涛明确回答:“是。”

  一旁的童煜锴接过话匣,“根据规定,未成年罪犯刑满释放一定要有人接。有时候没人来接,我们会与当地司法行政部门联系,落实必接必送。”正因为如此,童煜锴戏称自己是“寻亲专家”,“这些孩子犯事进来,有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联系家人成了大问题……”他举例说,“有一名罪犯来自外省偏僻山区,因盗窃罪被判八个月。从他入狱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在联系他的家人,从当地司法所找到村委会再找到他父母,直到出狱前一天,接他的人和去处终于安排妥当。”

  更多时候,是父母不愿来接。“印象较深的是一名罪犯,脾气暴躁和他的父亲如出一辙,父子俩彼此都不愿相见。”李旺涛只能分别做思想工作,一做就是大半年,最终父子俩都解开了心结,父亲也答应等他刑满释放后来接他回家好好生活。

  今晚别洗澡了

  11点30分,一批排着整齐队伍的罪犯回到监区。“这是我们的少年育新艺术团,今天要拍摄他们的铜管弦乐队演奏。”于是,14点,记者随李旺涛走进“谢丽娟实训基地”——这是罪犯学烘焙、咖啡制作技艺和育新艺术团训练的地方。

  大厅里,十几个罪犯正在演奏,李旺涛指了指坐在中间的一名罪犯说,“他的改变最大。”

  他叫杨某,进来时才14岁,受校园霸凌冲动杀人的他,曾经是个只考虑自己的人。如今,在育新艺术团负责人、十一管区副管区长张晓国的指导下,成为团里的小组长。“张警官很严格,我在这里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记得别人的好。”杨某告诉记者,刚入所时自己信心不足,什么也提不起兴趣,警官了解后,不断鼓励他,让他跟着慢慢训练,“是警官的关心和不放弃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努力改造”。

  16点32分,拍摄结束。李旺涛上前摸了摸几个罪犯的手,“怎么这么冰凉?赶紧把衣服穿起来,今天晚上尽量别洗澡,一冷一热小心着凉了。”

  李旺涛告诉记者,晚上的安排根据各个小组当天的表现,21点准时熄灯休息,“晚上值班民警还会留意有没有罪犯身体不舒服。”

  17点,罪犯回到监舍,记者也走出监狱,一看手机,电量还剩70%。一天没碰自己手机的监狱民警们,手机电量应该也很充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