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碧波映古樟,画舫悠然入诗行。在丽水莲都大港头镇,法治的力量浸润于街头巷尾、惠及千家万户,它优化特色产业的土壤、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与幸福感。在这里,千年古堰的厚重与现代法治的清朗,相映生辉,共同勾勒出“诗画江南”的时代新篇。
多元共治,做好乡村融合共富“守护者”
作为丽水“巴比松”画派的起源地,目前大港头的油画产业年产值已达上亿元。靠着油画,大港头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的共富路。据了解,早在2022年,大港头村联合周边的河边、利山、石侯、北埠、南山五个村,整合油画、茶园、荷花、古村落等资源,以大港头村“一核带五村、一艺兴三业”发展模式抱团“融合”发展,用一支画笔串联起油画、茶业与旅游,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组团共富的新路。
当油画产业的画笔“跨界”点染茶山,组团发展新模式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以前我们村是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售卖,现在也开始发展起旅游产业了。”石侯村村民王大姐笑着说。旅游业蓬勃发展,大港头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立了大功。“大港头里的矛盾和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除了本地村民之间的矛盾,更多的是游客和村民之间发生争执。”王大姐说。对此,大港头镇党委积极探索旅游特色小镇“大调解”新格局,做深做实多元社会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确保群众身边小事难事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与此同时,为维护茶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大港头派出所主动建立“茶警在线”工作机制。不仅每日派出警力上茶山、下茶园开展巡防,同时针对涉茶领域各类纠纷提前介入,邀请茶农、采茶工及劳务中介进行警民恳谈,及时化解隐患苗头。
一项项创新机制不仅为大港头发展筑牢了平安基石,更让“一核带五村”的共富模式释放出强劲动能。据了解,“一核带五村”牵引形成覆盖50.1平方公里、0.97万人的组团发展片区,预计全年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可增长30%以上。
服务升级,当好特色产业发展“护航员”
“租来的屋子改成民宿后,房东反悔怎么办?”“民宿能临时涨价吗?”一场吸引了众多民宿业主的法治沙龙,在位于大港头镇的莲都区民宿(农家乐)行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火热进行,民宿业主们在日常经营中碰到的高频问题在“家门口”得到了专业解答。
古堰画乡景区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前往,特色产业建设也吸引众多人才流动至此,配套的民宿业如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自2023年12月,民宿(农家乐)行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在大港头镇江居小隐民宿挂牌以来,管家叶强就成了“问题收集员”。“很多民宿业主遇到问题都来问我,我就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请风控法务服务专员或者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帮忙解答。”叶强说。
“聚焦山区民宿(农家乐)行业发展实际,以便捷、高效、专业的‘有形服务’帮助民宿业主防范化解法治风险。”大港头司法所负责人陈亚楠介绍说。据了解,民宿(农家乐)行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为大港头镇60余家民宿提供政策宣传、咨询辅导、法治体检和诉求收集反馈等“一站式”服务10场次,解决经营法律风险问题50余个。
汇智聚力,共谱法治乡村“同心乐章”
瓯江江畔,古樟树下,法治茶香弥漫,一场“围炉煮茶话法治”的活动正在开展。自2020年8月,大港头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被确定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后,5年多来,大港头镇立法参与人次突破万人大关,建议采纳量实现从零到十余条的跨越,走出一条“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全面互动、有序高效”的特色之路。
古樟树下,时常看到商家、游客与人大代表围坐一圈,手捧清茶,针对“优化营商环境”“就业促进”等相关法规进行热烈讨论。青石板小路上,时常看到游客、村民在大港头民意征集点前,认真填写着建议表。
从游客、商家、村民到立法建言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正是大港头镇法治建设工作成效的最有力见证。据了解,大港头镇目前拥有超80名“法律明白人”,利山村还通过了司法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复核。
如今,法治不仅是解决问题的 “金钥匙”,更成为地区发展的“助推器”。夕阳西下,瓯江江畔村落的灯火次第亮起,在暮色中宛如一幅绝美的风景油画。这幅油画,正是大港头用艺术之笔饱蘸平安底色,点染经济华彩,为诗画故乡精心描绘的行稳致远共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