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数智治理中心
“工地项目监管账户异常预警”“高风险物业小区预警”……日前,杭州市余杭区召开平安工作例会,全区12位镇街书记都收到了一张特殊的预警任务清单。今年以来,余杭区启用了全省首个区县级数智治理中心和余杭区揭榜挂帅的全省数字法治重大应用“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应用,社会风险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能够预测预警了,让平安创建和基层治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近年来,余杭区始终保持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以更高水平建设平安余杭为目标,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更优机制,平安建设屡创佳绩,先后获评“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前十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被授予“一星平安金鼎”,平安考核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十,交出了一份“大区善治”的高分平安答卷。
风险闭环管控 平安背后的“数字密码”
2022年,余杭区发布了加快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十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社会智治工程。以数智支撑治理,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平安创建的强劲驱动力。
余杭区高度重视将“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全域创新策源地”的优势应用在社会治理领域,积极探索数字化改革成果,提升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能级。行政区划调整以来,该区推动9个项目进入全省试点,在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数字法治系统综合考评中获全省第一。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启用全省首个县区级数智治理中心和“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应用”。
余杭区数智治理中心的大屏上,实时滚动着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城市运行、企业经营、公共交通等11个领域的“生命体征式”风险监测信息。
守护平安
在工伤事故趋势预警图中,不时跳动出不同等级的工伤风险提示。“这是系统在对具体工伤事故预警的基础上,通过算法模型对事故进行画像,从而识别出风险企业、风险行业和风险区域。”余杭区委政法委平安建设督导科莫亮亮介绍,系统构建了风险监测数据“一个池”,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烟囱”。在预测预警数据的支撑下,相应主管部门可以“对症下药”,开展精准的专项整治。
在涵盖单一风险、复合风险、系统风险的95个预测预警模型基础上,系统还配套了相应的闭环处置工作细则,联动当事人、物业、网格员、村社、部门等各方主体,形成风险协同处置“一盘棋”。约有80%的事件可通过AI语音提示和自动复核的方式进行智能闭环处置,从而减轻了基层压力。
今年以来,系统已预警并闭环处置各类风险、隐患5万余条,推动警情、信访、诉讼数量实现同比两位数的下降。
“牵住风险防控这个‘牛鼻子’,才能真正落实‘除险保安’。”余杭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高宜生介绍,通过打造“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应用”,余杭初步实现了基层治理要素“统一汇聚”、社会风险“源头预防”、闭环处置“流程再造”,基本构建起“一屏观全区、一网治全城、一键管应急”的区域数智治理体系。
精细化社会治理 激活乡村“神经末梢”
平安带来的变化,老百姓感受最深。说起自己居住的地方,良渚街道通运社区居民姚先生直呼特别安心,“社区开通了一个‘码上提’二维码服务,有什么咨询、投诉和建议,都能在上面提交,马上就会有相关部门来联系了。”
这是2021年通运社区面向所有居民推出的服务平台,社区后台实时接收居民提交的信息并回复反馈。“涉及到民生政策咨询类的由社区相应经办人员逐一答复或者办理,涉及纠纷调解类和意见建议类的研判后反馈相关部门。”通运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调解纠纷
2021年4月,某小区开始实施污水零直排进场施工时,遭遇居民强烈反对。“码上提”收集到相关信息后,第一时间组织了施工方和业主代表及物业公司进行协商。最终通过小区居民自治原则,征求居民意见后形成最终方案,使得工程顺利推进。
运行到现在,“码上提”共计收到并回复266条信息,起到了较好的信访投诉引流疏导作用。今年年初,通运社区被评为余杭区“十佳”平安村社。
在余杭区,这样让居民感到放心、安心的村社不在少数。仓前街道太炎社区成立“老戴解忧工作室”,通过“成员驻点—收集问题—协调处置—跟踪回访”形成矛盾问题处置闭环,全年化解矛盾问题23个,化解率达100%;百丈镇石竹园村创新构建新形势下农村“三加三促”平安防控体系,2021年全年辖区内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无上访事件发生、无安全事故事件发生、无诈骗案件发生……
平安村社、平安网格创建工作,是平安工作的关键和基础。余杭区健全区镇村三级平安考评体系,设立了社会治安、“警访诉安”四源治理、食药环境、基层治理等10项核心指标,压实平安创建责任;同时通过月度平安态势表、绘制平安“五色图”、定制社会治理指数等进行综合评估,对短板问题突出的村社实行季度动态挂牌,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激活末梢“平安细胞”。
今年以来,余杭区共对23个平安建设各领域存在突出问题的村社进行挂牌整治,公安、消防等区级职能部门组成的督导组逐一实地走访“会诊”,推动97个治安、电诈、消防、交通等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近年来,余杭的群众在平安建设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上升,2021年群众安全感达到98.01%,平安建设群众参与率达到88.83%。
共建共治共享 矛盾纠纷“立体”化解
“我老公是在你们公司出的事,怎么和你们没关系!”“他本来就心理状态不好,这怎么能怪我们公司呢?”……丈夫在工地作业时意外坠落导致瘫痪,今年7月,与丈夫所在公司协商未果的宋女士,来到余杭区社会治理中心求助。
余杭区社会治理中心由区矛调中心迭代升级而来,集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事件处置和社会风险研判等功能于一体。群众反映各类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只需进“一扇门”,办事维权只用“跑一地”。
受理宋女士的纠纷后,区社会治理中心当即组织当事双方进行调解。然而,由于双方存在巨大分歧,多次调解依旧无法达成统一意见。社会治理中心随后启动联动调处机制,将这起纠纷推送至区大调解协会跟进处置。
考虑到案件调解难度大,区大调解协会随后组织区“银领护杭”老干部调解中心、区访调对接工作室、仓前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联合对这起工地受伤赔偿纠纷进行调解,多方合力,最后成功化解此次纠纷。
“社会治理中心和区大调解协会都是余杭区‘立体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中的一环。”高宜生介绍,近年来,余杭区不断完善区、镇街、村三级矛调中心和“大调解”协会机制运行,高质量推进“共享法庭”建设,引入多元解纷力量,形成了三级矛盾纠纷梯次化解、分层过滤的“136”矛盾调处工作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余杭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3个矛调分中心,以此搭建起1个区中心、3个分中心、12个镇街中心、213个村社中心、833个全科网格的社会治理组织架构。
大调解协会吸收覆盖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调解类社会组织、老干部调解、律师调解等各类调解组织人员,进一步整合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资源和力量,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统筹各级矛调中心建设,做优“一窗受理”,推动构建60%纠纷化解在村社网格、30%纠纷化解在镇街、10%纠纷化解在区级。
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信访总量较近三年平均值下降47.3%;区法院受理一审民商事和行政案件收案同比下降17.98%,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24.03%,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生态不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