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守家记”

近日,浙江临杭律师事务所来了一老一少两位特殊访客。62岁张奶奶(化姓)牵着15岁孙子小张(化姓),将一面锦旗郑重地交到徐广科和蒋新两位律师手中,声音哽咽:“多亏你们,不然我们就没家了……”小张站在奶奶身侧,眼神里带着懵懂。

这面锦旗,承载着祖孙俩过去一年多艰辛的维权路,也讲述了法援律师帮助这对祖孙守住“家”的故事。

保险柜里的假证

时间回到2024年初春,张奶奶那阵子眼皮老是跳,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像揣着块石头。儿子张尘(化名)又没了踪影,电话不接,人也找不着。

突然,一个念头驱使张奶奶打开了家里那个老旧的保险柜——里面存放着家里最要紧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孙子小张名下的那本房产证。熟悉的红色房本还在,但当她拿起来仔细翻看时,心猛地一沉——这本证不对劲,是假的!那本写着孙子名字、代表着他们唯一安身之所的真房产证,不翼而飞了。

张奶奶眼前一阵发黑,扶着柜子才勉强站稳。她立刻明白过来:又是儿子张尘干的好事!这个唯一的儿子不仅榨干了她辛苦积攒的百万元养老金,现在连祖孙俩最后的栖身之所也不放过。

这本房产证,是张奶奶在2018年老宅拆迁时就埋下的“伏笔”。那时,张家分到了补偿的新房,深知张尘一直以来不务正业,满嘴跑火车“做生意”“办农庄”,欠下巨额债务,张奶奶坚决要求:“房子写孙子小张的名字。”她怕这房子最终也会被儿子败光。

小张自出生起就几乎由奶奶抚养。他小时候肺炎住院时,亲生父母甚至不曾露面探视,奶奶是他唯一的依靠。2021年,张尘夫妇竟以监护人身份,擅自将小张名下房产抵押偿债。张奶奶一怒之下,通过法院诉讼,成功将小张的监护权变更到了自己名下。她以为,这样就能真正为孙子守住这个家了。

后来,张尘夫妇因为债务问题离婚,小张彻底被“扔”给了奶奶。2024年,祖孙俩短暂宁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丧失监护资格的张尘竟伪造离婚协议,谎称拥有小张抚养权,与案外人陈某恶意串通,以“为孩子筹集教育、生活费”为幌子,将房产过户至陈某名下,并以该房作抵押向银行套取贷款。直到张奶奶发现保险柜里的房产证被调了包,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才彻底暴露。摸着那本假证,张奶奶的心比冰还凉——儿子偷走的不仅是房本,更是她作为母亲最后的一点念想。

守护祖孙权益

2024年3月,走投无路的张奶奶来到临平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工作人员审查后,援助中心指派浙江临杭律师事务所徐广科、蒋新两位律师承办此案。

早在2021年,张奶奶申请变更监护人时,徐广科就担任了她的援助律师,从那时起,张奶奶便对徐律师十分信任。“这次援助最大的难点是取证。”徐广科说,张尘使用的银行卡是用小张的身份证办的,为了调取关键的银行流水信息,证明资金流向异常,两位律师跑了多家银行网点,反复沟通协调,将近半个月才拿到关键证据。

为了补充证据,徐广科还曾联系过小张的母亲。“孩子已经归奶奶管了,以后都不要联系我”,再婚的母亲不希望有人去打扰她的新生活。伪造的离婚协议、撤销监护权的判决书,以及证明陈某与张尘实际是“代持”而非真实买卖的证据……两位律师如大海捞针般拼凑真相。

之后,援助律师制定了详细的诉讼策略:首先主张合同无效的核心依据为小张父母无权代理,处分行为损害了未成年人利益,且交易实质为代持而非真实买卖,“银行有责任核实这些最基本、最关键的信息”;其次,在庭审过程中,结合银行未履行上门勘验、未联系监护人核实未成年人情况等疏漏,证明银行在审查环节存在重大过失,不符合“善意取得”的要件。

2024年11月12日,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确认该案《存量房买卖合同》无效,同时注销抵押登记,判令陈某将房产恢复登记至小张名下。

一审后,银行不服判决,提出上诉。法援再次伸出援手,支持小张应诉。2025年4月8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奶奶的心愿

房子保住了,法律为祖孙俩的权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但生活,依然沉重。

张奶奶每天早早起床,去社区做保洁工作。扫楼道、擦扶手、清理垃圾,“这些体力活对于我这个年纪大、身体又不好的人来说,并不轻松。”微薄的薪水,加上所剩无几的一点养老金,她一分一厘仔细攒着。“趁我现在还能动,多给孙子攒点钱。”这是她最朴素的心愿。

张尘在官司彻底败诉后,短暂地“收心”过一阵子,去工厂打了一段时间工。然而,没过几个月,他再次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至今两个多月音信全无。

张奶奶回忆起有一次自己生病去医院,张尘主动提出接送,让她感动不已,结果事后才明白,儿子不过是想趁机再向她要点钱。“对他,我已经死心了,太失望了。”老人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得让人心酸。

沉重的打击让张奶奶不止一次走向崩溃的边缘,她想不通小时候听话懂事的孩子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如今老人长期依赖药物控制情绪,而支撑她熬过来的唯一念头,就是“要给孙子守住房子”。

如今,房子是守住了。但15岁的小张正值叛逆期,尚不能完全理解奶奶做这一切的意义。“他会顶嘴,会嫌我唠叨,但能守护他的,只有我了。”张奶奶叹息道。

一纸判决无法缝合破碎亲情,却为风雨飘摇的祖孙筑起最后的避风港。张奶奶佝偻着背擦拭窗台,阳光透过玻璃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微尘。她偶尔停下,望向窗外——远方没有儿子的归影,只有孙子放学必经的小路。

这方小小的屋檐下,伤痕未曾消失,但至少,雨暂时不会落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