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安的十二字“服务经”

2.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了“专属安全顾问”,5万多家中小企业在线咨询“知产警官”,浙江连续5年海外引才指标全国第一——这组数据背后,是浙江公安机关角色的悄然转变。

近日,浙江省公安厅召开全省公安局长座谈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一套“创新、主动、规范、协同、精细、务实”的十二字新警务理念,正推动这支队伍从“守门人”变身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护航者”。

解“成长烦恼”:

为企业扫清“绊脚石”

“以前遇到安全风险,从发现到协调处置,环节多、耗时长,怕影响到研发和客户。”浙江某科创公司安全负责人坦言。

对此,依托“安企共富”平台,公安机关不再等企业报案,而是主动靠前服务。

“他们给我们列了一份详细的‘风险清单’,从服务器物理防护到核心代码保密流程,再到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培训,事无巨细。”该负责人表示,这份“一企一策”清单,解决了企业的“近渴”。

与此同时,公安部门将头部企业遇到的典型风险及解决方案提炼出来,形成可复制的防范指南,通过平台推送给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千家科创型中小企业。目前,“安企共富”平台已服务企业9万余家。

安全,不仅要护住“线下”,更要稳住“线上”发展的根基。在温州数安港,蓬勃发展的数据产业也曾面临合规问题。“数据怎么用才安全?界限在哪里?”一名数据企业负责人曾困惑。浙江公安牵头全国试点,建立“主体主责、行业主管、公安监管”的数据利用安全监管机制。

针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蛀虫”,半年来,浙江公安机关协同相关部门在招投标、涉企第三方服务、网络直播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整治,抓获犯罪嫌疑人572名,让创新者安心投入研发与开拓。

护“创新火种”:

守住企业的“命门”

“我们的产品被侵权,报案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如何获取生产制造侵权产品的证据?”

打开“浙江知产警官在线”平台,200名专业“知产警官”和来自7所顶尖高校的专家团队,正为企业和群众答疑解惑。平台上线一年多,已响应5万多次中小企业咨询。

保护,要精准滴灌到“脆弱地带”。浙江公安打造“浙里安芯”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并首创重点产业保护名录。人工智能、智能网联车、芯片等领域的93家科创企业首批“上榜”,享受公安机关更主动的风险排查和快速响应。同时,指导全省7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化协同机制,精准服务全省2.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保护网络也在不断延伸。在杭州滨江区海康威视园的“知识产权保护警务联络点”,安保主管点开工作台账说,“每周都有警官来巡查,从员工保密协议到服务器权限管理,每个细节都有专业指导。”据悉,这样的联络点,已在全省83家专精特新、技术密集型企业扎根。

部门间的壁垒也被打破。公安与法检共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打造省市县行刑共治中心;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协作,线索共享、联合执法。上半年,这套体系受理商业秘密案件6起,立案2起,涉案金额达4600万元,有力保护了130多个知名品牌。

通“要素动脉”:

政策“礼包”破壁引流

“在港时间只有7天,和客户还没谈好合同细节……”近日,杭州某文创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以往,持旅游签注赴港参展,停留期仅7天。杭州上城公安出入境得知后,主动上门,次日即办妥赴港商务签注,助力企业员工在港停留时间延长至14天。这是浙江公安服务“走出去”的缩影。

“走出去”要快,“请进来”也要畅。在宁波,“外国人签证预约办理”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以前办延期至少跑两趟,这次手机上传材料,去一次就搞定,太方便了!”摩洛哥籍的Marwa Sallah为北高教园区移民事务服务站点赞。全省39个创新高地建成的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已服务1258家引才单位。

政策“礼包”持续加码: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试点开展境外人员网上申报住宿登记,外国游客入住实现“指尖办”;住宿登记项目缩减50%,实现快速入住。一揽子政策,让浙江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融“两新之力”:

机器人“入列”实战升级

“‘滨小新’准备就绪,请求入列!”今年3月,在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区分局,智能警务机器人“滨小新”正式入列。执勤首日,它便在奥体中心流利应答外籍游客问询。

“滨小新”由滨江公安分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共同研发,是浙江公安“两新”融合(新质战斗力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浙江公安与多家顶尖科技企业共建“公安大脑”实验室体系,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装备,在公共安全领域找到“用武之地”,并在实战中持续迭代。

与“机器人”同频共振的是“人工智能+”行动。全省域上线的“110智能体”,作为县级公安机关“勤务中台”中枢,集成于“指挥一张图”,实现“图上一键调度、指令一键响应、资源一键推送”。系统日均服务1.5万名民警,高效处置2万余起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