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钱塘区前进街道的“老范调解室”里,案头百余本调解档案码放整齐,一个身影正伏案梳理案情。墙上,“杭州市十佳奉献奖”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名被群众和企业职工亲切唤作“老娘舅”的调解员,正是年过六旬仍坚守在矛盾调解一线的范建林。30余年来,他全心投入基层调解工作,编织起一张化解矛盾的温暖网络。
调解经验丰富的范建林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他曾在前进街道三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多年,练就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退休后,热心肠的他选择在调解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辖区企业多、职工近4万,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能在这里贡献力量是最好不过的。”
面对企业调解这一全新领域,范建林发现以往“讲人情、卖面子”的方式已行不通。“必须讲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法律书籍成了他的案头常客,教学视频反复观看,一遇棘手问题,他就主动去“共享法庭”向法官请教。
凭借肯学肯钻的劲头和多年基层积累的经验,范建林迅速成长为调解行家。“老范调解室”的牌子挂起来后,这个名字逐渐成为公正与可信赖的代名词。经他成功调解的案件已超过千起。
在前进街道,流传着许多范建林“四两拨千斤”化解矛盾的故事。
去年8月,辖区某企业工人陈某作业时不慎从3楼坠亡。家属悲痛欲绝,要求公司按工伤标准赔偿;公司方则认为陈某事发时不在工作时间内,属非因工死亡,只愿给予人道主义补助。双方在事故定性与赔偿金额上分歧巨大,矛盾一度面临升级。
范建林接到调解申请后立即介入,先通过“面对面”沟通厘清诉求,再用“背对背”方式分别沟通。他向家属讲解《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分析工伤认定标准;同时劝说企业方换位思考,在法律框架外体现人道关怀,适当提高补助。最终,双方本着依法依理、互谅互让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不能‘和稀泥’,要在法律框架内为双方找到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范建林总结道,“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受害者得到慰藉,让责任方心服口服,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范建林深知个人力量有限,近年来将大量心血倾注在“传帮带”上。
实践中,他探索出“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的模式。范建林基层经验丰富,但在计算机操作上有所欠缺;年轻调解员小宣熟悉劳务纠纷,能快速制作规范卷宗、操作系统。两人于是结成“传帮带”组合。面对涉土涉建、婚姻家庭等乡村常见纠纷,老范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剖析案例,将调解方法倾囊相授。
在实际调解中,他逐渐退居二线,引导年轻调解员在实践中“挑大梁”。
人民调解员郁观添对此深有体会。去年11月,他调处一起土地赔偿纠纷时进展缓慢,颇为头疼。“老范提醒我要先让双方情绪降温,心气顺了,事情才好解决。”郁观添回忆。在范建林的指导下,他耐心推进,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付协议。
通过导师带徒、带案轮训、案例教学等方式,范建林培养了网格员、志愿者等31名兼职调解员,先后推动建立5个村社调解工作站和3个企业调解分站,包括深国际物流工作站、“老支书工作室”、“前调荟”等,形成了一批具有前进特色的调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