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先坐下喝杯茶,消消气。”近日,在杭州余杭径山镇一处“共享茶寮”里,网格员小周端着青瓷茶盏,热情招呼两名争得面红耳赤的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的两人,在氤氲茶香中渐渐平复心情。茶汤翻涌间,心结悄然松动,一桩眼看要升级的邻里纠纷,在杯盏交错的茶叙中悄然化解。
作为“茶圣”陆羽著经之地,径山镇深挖千年禅茶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核,将“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睦邻”的传统智慧融入矛盾调解实践,探索出一条“茶韵润心、茶理解纷”的善治之路。
围绕矛盾纠纷“预防—调解—根治”全流程,径山镇的“茶调解”机制,也分为三个环节展开。
前端“茶香化苗”,网格员、村干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矛盾苗头后,第一时间引导当事人到村口的“茶汤议事点”或者村内的“共享茶寮”小坐。暖光茶台,茶香袅袅,瞬间软化了对立情绪。在茶艺师轻声引导与村干部耐心劝解下,品茗间双方冷静下来,热茶未凉,微澜已平。
中端“茶叙解纷”针对升级的复杂矛盾,由茶艺师、调解员等组成“茶叙调解研判会商组”,各展所长:茶艺师以冲泡仪式营造平和氛围,调解员厘清法理权责。
最后的“茶约固本”,则是将“茶汤议事”中凝聚的共识转化为村规民约,把柔性调解成果固化为刚性制度,从根源上减少矛盾复发。
作为径山寺景区搬迁安置社区的禅茶新村,曾因庭院杂物堆放、车辆乱停等问题频发纠纷。径山村党委以“茶汤议事”为纽带,组织60余位户主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围坐茶席。经过三轮协商,最终制定了涵盖公共卫生、公共空间管理等条款的“禅村公约”,让新村管理有了“茶香味的规矩”。
值得一提的是,径山镇还创新推出了“茶多分”善治积分体系,围绕村容村貌、邻里关系、矛盾调解等设置50项细则,明确“加分项”和“扣分项”。比如,主动参与调解的村民可获积分,引发矛盾的则扣减积分。积分可在村内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或在“茶寮”免费品茗。“现在谁家有矛盾,大家都抢着当‘和事佬’,还能攒积分换壶好茶!”村民老王笑着说。
这盏浸润千年禅意的茶,烹煮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暖意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