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整洁的接处警大厅、集中高科技设备的综合指挥室、贴有“定分止争、化解矛盾”字样的警调工作室和接待辖区居民的视频查询室……在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姜山派出所,现代化的警务设备一应俱全,前来办事咨询的群众也是络绎不绝。作为全国百强镇、省级中心镇、市卫星城试点镇,姜山镇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建设凝聚了姜山派出所民辅警的辛勤付出。
“四级闭环处置机制”
姜山镇辖区面积87.8平方公里,有60个村社、8.4万户籍人口、10.3万流动人口,人口基数庞大,外来务工人员多,日均警情达37起,其中纠纷类警情占了三分之一,且大多数是感情纠纷,处置不当容易发生民转刑事件,甚至引发重大刑事案件。面对严峻复杂的治安形势,姜山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推行纠纷警情“四级闭环处置机制”,通过分级管理、动态跟踪、精准化解,实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该所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重复报警量同比下降12.8%,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该所将所有纠纷警情,在民警当日处置完毕后,按风险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行“专人专案、限时回访、动态降级”的全流程管理。对A、B、C三类纠纷,要求民警3天、5天、7天内通过上门或电话回访跟进处置,直到降至D级无风险闭环。处置过程必须全程留痕有佐证,每日由教导员检查化解进度,每周全所通报,每两周开展专题研判。针对重复报警3次以上的“钉子案”,推行所领导包案制,整合镇、村等多方力量攻坚化解。
前不久,辖区一网红村因外来车辆太多,设置了非本村村民汽车收费标准。一村民亲戚长年免费进出惯了,突然要收费,便怒气冲冲地扬言要把停车道闸掰掉。派出所接警后赶到现场进行了调解,虽当时放行让车辆进去,但研判后认为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便将事件定为“C”类。之后民警回访发现,类似这样的村民亲戚不是个例,今后难免会再起纠纷,便与村书记商讨,建议本村村民名下的车辆可否绑定1辆亲情车。村里采纳了这一建议,修改了停车收费标准,使C类事件降至为D类闭环,消除了矛盾纠纷升级的隐患,也避免了重复报警的发生。
为提升警调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姜山派出所还与律师事务所达成了“警律联调”合作,每周一由律师到派出所“坐堂”,为纠纷调解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撑;平时则通过“警律合作群”,以远程视频方式参与调解工作。
“过去纠纷调解后易出现反弹,现在通过分级跟踪、降级闭环,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姜山派出所所长王陈立介绍说,该机制运行一年多来,累计降级处置纠纷3181起,其中177起疑难矛盾纠纷经包案领导协调后彻底化解。
“范叔调解工作室”
近日,“范叔调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范叔也正式从“群众口口相传”变为“官方认证”。范叔名叫范梅岗,今年刚从姜山派出所社区警务队队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有着20余年的调解工作经验,每逢镇里和派出所遇到疑难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他都是攻坚化解的骨干力量,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重案化解率100%、群众满意度99%。
退下来的范梅岗做调解工作更有劲了,正如他所说“现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的调解化解工作”,镇里和所里也因其调解工作经验丰富和对群众热情,专门为他成立“范叔调解工作室”,作为姜山镇平安建设及和谐发展的新名片。
范梅岗的调解工作方法,着重于“以法为基、以情为桥、以心换心”,他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姜山某商城业主张女士因与商城产生商铺产权纠纷,持续几年一直在诉讼,还多次升级至以敲锣打鼓的形式阻扰商城经营。面对如此棘手难题,范梅岗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以情为桥“交朋友”,先是耐心倾听张女士倾诉,再以法释理讲大局,然后陪张女士到相关部门协商,探讨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张女士索性把整件事都托付给了范梅岗。范梅岗也不负所托,最终促成这起商铺产权纠纷圆满解决。张女士感慨:“范叔真把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办了!”
如今,“范叔调解工作室”即将开启新的征程,除日常继续开展调解工作外,还要为派出所、镇里实施调解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化多面手的调解人才,组建一支“老中青结合、专兼职互补”的调解队伍,通过“以案代训”等方式,提升姜山派出所整体警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