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议事间 村事大家办

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老城湾村的茶咖风物馆里,茶香袅袅。90后店主叶茂升刚放下茶杯,便招呼围坐一桌的青年创客和社区网格员,“来,咱们接着聊怎么用AI让研学路线更有趣。”手机旁摊开的“九峰山研学地图”手稿,记录着这场讨论迸发出的灵感。这样热气腾腾的议事场景,在大碶街道早已司空见惯。

“以前村里开会是长辈‘专场’,年轻人插不上话。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点子真能变成现实!”返乡大学生王梦雨在“青年议事会”上的感慨,道出了这场静水深流的治理之变。

平台活了,村民成了“当家人”

看着茶咖馆里年轻人热烈讨论的景象,老城湾村的村民李大爷起初直摇头:“村里大事,咖啡馆里能议出个啥名堂?”然而,当几个月后,青年创客们在这“茶咖说事点”提出的“盘活闲置山地建露营基地”金点子,经过多方合力,真的变成了村头那片热闹非凡的营地,还让村集体月增收数万元时,李大爷彻底服气了,“这帮后生脑子活,和我们这些老家伙想法一碰,路子更宽了!”

“银发智慧”与“青春力量”在同一个平台上交融互鉴的场景,正是大碶街道九峰山片区创新搭建多元议事舞台的生动缩影。面对辖区涵盖8个行政村、3个经济合作社、4个居民小区,地域广、居住散、诉求杂的治理难题,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轴心,打破了身份、年龄和地域的藩篱,将村民代表、青年创客、党员干部、乡村能人、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这六股力量紧紧拧在一起,共同成为乡村治理的“当家人”。

每月10日的固定议事日,成为大家最期待的“说事日”。但议事地点却从严肃的会议室挪了出来,延伸至飘着咖啡香的茶咖馆、傍晚纳凉的村居小院、绿草茵茵的公园草坪,甚至挂满果实的葡萄架下。

“茶还没喝完,我的建议就被记上清单了。”在九峰儿童农场,农场主理人张旭斌看着挂满枝头的西红柿,笑得合不拢嘴。他坦言,以前总觉得村里事轮不到自己插嘴,现在自己却成了议事现场的“积极分子”。像他这样从“沉默观望”到“抢着发言”的村民越来越多,角色转变的背后,是参与感和获得感的提升。

闭环通了,“金点子”结出“甜果子”

“上周群里刚反映儿童公园下雨天泥泞不堪,这周就看到铺新草坪了,网格员还专门微信回访。这速度,真没想到!”青年创客梁昌英惊喜地说。

梁昌英的经历并非个例,议事平台搭建起来,关键还要让村民的“金点子”开花结果。为此,大碶街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闭环。

这套由六方共商建立的“收集—梳理—协商—反馈—评估”机制,将话语权真正交到群众手中:网格员通过“一格两群”、巡查走访收集诉求,形成“动态清单”;每月10日提交“六方共议”党建联席会议,由村民代表、青年创客等共同商议,按“紧急、常规、长期”分类标注,明确责任方与解决时限,再到落实后的及时反馈和满意度评估。这套环环相扣的机制,确保了“村民说事”不是走过场。“我们既是诉求提出者,也是方案决策者,这种当家作主的感觉,让我们更愿意为这片土地操心出力。”梁昌英感慨道。

此前,针对青山村“倾合宴会中心缺草坪婚礼场地”的诉求,议题上会当天即被定为“常规需联动”事项。闭环机制迅速启动,短短3天,就成功“撮合”了城湾村的“乐驭马术露营基地”,创新推出“婚庆+露营”套餐,满足新人浪漫需求的同时,直接带动两村农户月均增收3000元。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村民提出盘活闲置山地,很快便整合资源建成露营基地,带动村集体月增收5万元;反映节假日儿童公园停车难,不到一周就有停车管理员上岗服务。

高效务实的机制,让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九峰山片区矛盾调解量下降近三分之一,群众满意率直逼98%。更可喜的是,议事桌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城联村的福碶村咖馆里孵化的“文创手工+简餐”套餐,吸引城里人纷至沓来;直播助农让山货漂洋过海;青年创客设计的研学路线带火了果园和农家乐……

仅从“说事”中诞生的21个项目,就创造了80多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片区集体经济增收的鼓点越敲越响。如今,九峰山片区村集体经济已突破2000万元,青年创业带动就业超百人。

监督硬了,“阳光评议”擦亮金招牌

“议事说得好,更要办得实、评得真!光听台上说没用,得看台下干得咋样。”老党员、片区监督员张福昌在每月党建联席会议的“挑刺”环节总是直言不讳。这次,他紧盯的是“山之语云庄小区垃圾分类智能柜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台账,追问整改进度,责任方负责人被问得“红着脸”当场表态。张福昌的较真,正是大碶街道为“村民说事”注入公信力的“阳光评议”机制的生动体现。

为了让平台持久保鲜,街道织密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说事服务网”。线上,“智治九峰”平台无缝对接网格群。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咨询子女“积分入学”,当天即被纳入帮扶清单,3天完成全流程申报指导。线下,“茶咖点”“草坪会”“田间农事点”遍地开花。青泰果园葡萄架下,农技员和果农蹲着议技术,让“妮娜皇后”提前30天抢“鲜”上市。“云端议事直播间”更是跨越山海,海外乡村达人视频连线献策,不仅解决杨梅虫害,还牵线海外订单。

当然,便捷的参与只是基础,确保“议必行、行必果”才是核心。 

为此,大碶街道建立了“月月督办”与“年终总评”双重评议机制。每月九峰山片区联席会上,六方代表不看成绩专翻“问题台账”,复盘直指关键,倒逼责任方加速整改,确保事事如意;年终则由村民代表、老党员、乡贤组成的“群众评议团”进行大盘点——事项完成度、实际效果、群众满意度,一项不落。评议结果不仅挂钩干部考核绩效,更在村务栏“晒”得明明白白:大到集体经济项目进展,小到“爱心食堂菜谱更新了几次”“新划了多少停车位”,细节得分一目了然。“干得好不好,老百姓心里的秤最准。”张福昌看着公开栏里详实的评议报告点头赞许。

2025年上半年,这种动真碰硬的评议,推动解决了17件群众评价“一般”的诉求,优化了3项办事流程。“村民说事”这块金字招牌,在一次次“阳光晾晒”和“群众阅卷”中,被擦拭得愈发锃亮。

旗帜红了,“说”出民心所向

“阿婆,这几天梅雨季,屋里漏雨没?”党员孙露像往常一样,来到她结对的独居老人张阿婆家, 一句家常话,牵出了张阿婆老旧房屋雨天渗水的烦心事。孙露蹲下身仔细查看,掏出随身携带的“说事记录本”,不仅画下漏水位置,还拍下照片备注“厨房顶部渗水,需检修防水层”。当天下午,孙露就将诉求上报网格党支部,支部立刻联动片区“自家人维修站”现场维修,困扰张阿婆半月的漏水问题彻底解决。

在九峰山片区,像孙露这样的“说事联络员”有100名,每名党员结对1户群众,每周上门“听事”不少于1次,把村民的“烦心事”变成“议事清单”上的“必办项”。

党组织的力量不仅体现在听民意上,更在强大的整合能力上:盘活62处闲置农房山林资源,联动高校孵化“乡村主理人”20余名;设立“乡村更新基金”反哺人才培训;联合200多家企业打造“共富工坊”8个,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党建引领为“村民说事”注入了最坚实的保障。

茶香依旧,村貌日新。大碶街道创新的“村民说事”模式,以党建为轴心,依托线上线下融合的“四维阵地”,广纳“六方主体”民声,通过科学分类、精准交办、高效落实形成“五步闭环”,借力“双轨评议”机制确保“议必行、行必果”,最终实现民声驱动治理、资源变资产、点子变收益的“三变”实效。这套机制正从“一隅新景”绽放为“全域风景”,扎根泥土,依靠人民,真正“说”出民心所向、“议”出治理良方、“干”出共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