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因其便捷性、内容多元、娱乐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然而,部分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用户偏好,实施定向广告推送。这类广告往往包装精美、话术诱人,使得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更易落入营销陷阱,成为被“精准收割”的对象。
为深入了解老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的消费现状,近期,浙江省消保委针对60岁以上人群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老年人最常使用的短视频平台前三名分别为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快手。在购物频率方面,43.96%的老年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购物较为频繁,平均每周至少1次,其中28.99%的消费者购物频率达到每周3次及以上。保健食品和服装鞋帽,是老年消费者购买最多的品类,其次为家居用品、医疗器械、普通食品和日化用品。
在选择短视频平台购物的主要原因中,77.99%的消费者表示曾因视频宣称“可替代药品治疗疾病”或“对治疗有益处”而下单;73%的消费者认为平台广告吸引力强、商品展示直观。此外,有8.03%的消费者曾因误操作点击链接而完成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6%的消费者认为商品实际效果与宣传“完全符合”,43.91%认为“基本符合”,19.11%认为“部分不符”,10.98%认为“严重不符”。
有超过33%的消费者在收到货后发现问题,其中,反映最多的是“货不对版”和买到“三无产品”。此外,售后推诿拖延、个人信息泄露、售后无门或被商家拉黑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在遇到消费纠纷的受访者中,46.28%的消费者表示维权成功、40.49%表示部分成功、13.22%表示维权失败。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带货短视频被删除、商品链接被下架、无法获取商家真实身份信息以及商家注销账号。
在对平台消费的整体满意度评价中,53.94%的消费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22.06%认为一般、24%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为加强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规范短视频带货行为,浙江省消保委针对短视频平台提出以下4方面建议:
强化商品资质审核,确保相关信息真实、有效、齐全。明确商品信息展示规范,要求商家如实标注产品名称、成分、规格、产地等核心信息,严禁销售“三无”、假冒伪劣产品。
规范视频宣传内容,建立并动态更新针对保健、养生等领域的违规宣传词库(如“替代药品”“根治疾病”等),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前置过滤与实时监测。对相关带货视频加大人工审核力度,重点核查其是否存在明示或暗示疾病治疗功效等内容,及时下架或删除违规视频链接。
建立纠纷快处通道,专为老年消费者服务的客服热线和在线入口,提供一对一的指引与协助,优先处理涉老消费纠纷。确保带货视频、商品链接、交易记录及商家信息在一定期限内可追溯,为老年消费者维权提供明确依据。
完善适老功能设计,推出并优化“适老模式”设计,简化操作流程,放大字体,增强对比度,提供清晰的语音提示,减少因误操作导致的非意愿下单。强化风险警示提示,在老年人观看特定品类商品视频时,通过弹窗等形式提醒老年人警惕相关消费风险。探索建立“老年人算法保护模型”,严禁使用算法诱导老年人消费、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