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家长来说,起诉退费是无奈之举,不影响孩子课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结果我们很满意,感谢你们当时的努力。”半年前,少儿运动馆老板突然失联,张女士焦急地来到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立案窗口求助。这一幕,立案庭陈法官至今记忆犹新。
这场突如其来的闭店危机能取得各方共赢的结果,得益于法院依托区综治中心,联动八家职能部门开展的一次“调解先行、多方共治”成功实践。
突发闭店,多方纠纷骤起
2025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家校外培训机构陆续复课,路桥区一家少儿运动馆却格外冷清,听不见拍打篮球的声音,泳池也一片沉寂。不安情绪在家长间迅速蔓延。
“联系不上老师,老板电话也打不通。”“刚充了年费,老板说跑就跑,钱难道打水漂了?”短短几天,近两百人的家长群里,愤怒与焦虑持续升温。
除了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街道等部门投诉外,张女士等多名家长于3月中旬先后诉至法院,要求该运动馆及老板李某连带退还剩余课时费。
与此同时,区人社局接到该机构教练关于工资被拖欠的投诉,运动馆所在广场的管理方也反映其租金迟迟未付。所在街道及时将该事件上报至区“路易治”平台,寻求多部门协同解决。
准确预判,联动机制响应
收到部分家长的起诉材料后,路桥法院立案庭法官意识到,该系列纠纷涉案人数多、金额大,且机构老板李某处于失联状态。若走诉讼途径,不仅耗时较长,即便胜诉,后续执行也存在不确定性。
法院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启动先行调解,并第一时间上报区综治中心。中心牵头成立由政法、人社、商务、文旅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合化解小组。3月下旬,一场跨部门联合行动迅速展开。
路北街道办事处立即开展基础信息摸排,登记涉案家长信息、剩余课时与欠薪明细,询问留守工作人员,分析闭馆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据统计,该事件涉及161名家长、201名孩子,剩余课时费合计46万余元,运动馆还拖欠广场租金5万余元、教练工资8万余元。
随着联合化解小组工作推进,综治中心调解员主动与家长代表沟通,听取诉求、告知进展,争取理解与支持。家长代表也在维权微信群中及时通报情况、安抚情绪。
法院则对合同效力、缴费凭证、剩余课时及责任主体等案件事实进行审查,形成初步法律分析报告。
寻获关键,分类施策化解
找到李某是破解困局的关键。4月初,公安机关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对李某立案调查,并锁定其行动轨迹。五一假期后,李某从四川老家返回路桥,配合案件调查和后续处置。
原来,80后的李某本是游泳教练,见少儿培训行业前景不错,跟风开办了运动馆。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房租与工资,一时失措的他选择逃避。
立案法官多次联系李某,阐明逃避债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特别是拖欠工资或涉刑事犯罪,劝导他勇敢面对问题。
李某的出现,令联合化解小组信心大增。随后,小组结合具体案情,分类施策:
针对房租纠纷,李某提出以运动馆内遗留的中央空调、培训器材、电脑桌椅等物品折抵租金。拖欠的8万元工资,则由其亲属筹款代付。
对于最棘手的剩余课时问题,李某自行联系了一名经营少儿培训机构的朋友,对方愿意承接所有剩余课时,家长可在该机构所有项目中按“1:1”抵扣。此外,区商务局、文旅局联动辖区内三家优质培训机构,为涉案161名家长提供其他培训项目的五折优惠,拓宽课程选择。
方案落地,共赢成效显现
化解方案落地后,属地街道与调解员持续跟踪履行情况,路桥法院立案法官也对已提交立案材料的十多名家长进行回访。
6月初,李某家属付清8万余元教练工资。运动馆遗留资产处置完毕,结清所欠广场租金。至6月底,所有孩子完成转机构手续,陆续恢复上课。家长纷纷撤回起诉。截至目前,该事件未再引发新的纠纷。
经历此番波折,李某前往另一城市,重新成为一名培训师。他告诉法官,一定会珍惜这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已成为少儿培训领域的主流模式,在便利消费的同时,也因监管缺失、门槛过低等问题,导致机构“闭店”“跑路”事件频发,家长维权艰难,严重冲击社会诚信与消费者权益。“该案件的化解,是多方联动破解纠纷的生动实践。”路桥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多部门力量,这起僵局最终实现了家长满意、孩子安心、经营者重生与社会秩序稳定的共赢结果,为类似纠纷处置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