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几个月前,看着仓库里越积越多的故障电机,上海某泵阀公司负责人王先生心头一沉。这些价值百万的电机,买过来装进水泵再卖出去后,竟出现批量烧毁。客户投诉接踵而至,生产线也被迫停下,短短几个月带来的连带损失已达数十万元。“这绝对是电机的质量问题!”该公司向电机供应商温岭某机电公司索赔近200万元。然而,双方因责任认定问题陷入僵局。这个“技术死结”该如何解?近日,在温岭法院协调下,这场横跨沪浙两地的纠纷终于有了圆满结局。
上海某泵阀公司是一家专业水泵制造商,与温岭某机电公司合作多年。去年3月,为了赶制订单,上海公司照常向温岭公司采购了一批电机用于组装水泵。不料,组装的水泵出售还没多久,就出现了大量电机批量烧毁、无法启动的情况。“客户纷纷退货,剩余电机也只能堆在仓库,不敢再继续组装。”王先生说,他们第一时间找温岭公司要求退货并赔偿损失。“电机是根据你们提供的样机参数定制的,水泵使用环境复杂,电压不稳、功率不匹配都可能烧电机,且只有部分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能全归咎于电机质量问题。”温岭公司负责人反驳说。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于是诉诸法院。
温岭法院法官廖媚受理案件后发现,此案的核心卡在一个专业技术问题上:电机烧毁,究竟源于产品质量缺陷,还是使用不当?
大溪镇是“中国水泵之乡”,有关电机、水泵的纠纷较多,且大多为小微企业。此类案件专业性较强,若按常规程序,需要启动司法鉴定来确定是否为质量问题。但鉴定耗时费钱,等官司打完,企业的损失有可能超过案件标的,当事双方均得不偿失。为高效化解此类行业纠纷,温岭法院大溪法庭此前已设立“泵·共富”协商室,联合熟悉行业“门道”的驻庭调解员和行业协会技术专家共同解纷。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廖媚当即联系技术专家组织开展了一场技术分析会。
技术专家指出,该批电机的价格明显低于国标通用产品,按照行业习惯,应属于“非标定制”,“在样机缺失、标准不明的情况下,鉴定难度较大,将耗费更长时间”。一番深入浅出的技术分析,当场为当事双方厘清了技术症结及利害关系。在此基础上,廖媚与调解员叶忠乐也给双方细算了“风险、信誉、效益”三笔账。对上海公司而言,不确定的鉴定结果存在更大风险;对温岭企业而言,漫长的诉讼可能带来商誉损伤;而对双方共同而言,快速解决纠纷、恢复生产,才是最大效益。
最终,在专业分析与情法理的综合引导下,当事双方将焦点从“追究过错”转向“解决问题”。经协商,两家公司达成和解:机电公司为其所供产品提供一年期售后服务,保修期内出现的故障负责返厂维修,无法修复的予以退货。泵阀公司则撤回全部诉讼。协议签署后,第一批故障电机已返厂维修,双方将继续保持合作。
据了解,近三年来,依托“法官+行业协会+调解员”的专业解纷机制,“泵·共富”协商室已成功化解超过1600起行业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平均解纷周期仅15天,累计为企业节约诉讼成本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