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稻浪千重。位于建德市东部的钦堂乡,拥有大量优质稻田,年产粮油超200万公斤,农业产值达1200余万元,是该市首个获绿色食品省级认证的稻米生产基地。
近年来,该乡创新打造“稻香管家”治理品牌,将精耕细作的农事智慧运用于基层治理,在希望的田野上织就一张富有温度与效能的善治之网。
精耕细作,网格化身“责任田”
“深耕网格,服务稻乡”。这8个字,凝结着钦堂乡对基层治理的深刻理解。“农民最懂得种田要因地制宜、精耕细作。治理乡村也一样,必须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钦堂乡相关负责人道出初衷。
在蒲田村百年银杏树下,网格员陈琳的“稻香微课堂”又一次开讲。“婶子,今天来给大家送‘定心丸’啦!”她抱着选举纪律宣传册,用浓浓的乡音说,“选举就像咱村里办喜事,规矩守好了,事情才办得漂亮。”接地气的语言,让严肃的政策宣讲变得生动亲切,村民听得进、记得牢。
这样的场景在钦堂乡已成为常态。当地创新推行“稻香管家”模式,将治理单元细化为30至50户的“微网格”,网格员像打理自家责任田一样,精心耕耘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是善讲土话的“政策宣传员”、善解难题的“矛盾调解员”、善送温暖的“民生服务员”,常年活跃在乡村治理一线。
在宦塘自然村,一起因宅基地引发的邻里纠纷在网格员许聪聪的巧妙调解下顺利化解。他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把双方请到现场,指着共用排水沟说:“这沟要是堵了,您家的柴房要淹,您家的菜园也要泡,对谁都不好啊!”入情入理的分析,让原本争执不下的双方冷静下来,重归于好。
每月一次的爱心剪发,更是网格员与老人之间的暖心约定。“剪发时聊聊天,老人们才肯说心里话。”一名网格员道出心声。从送餐上门到安全检查,从政策宣讲到矛盾调解,网格员们用最朴实的行动,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网。
治理下沉,田埂上议出“金点子”
如何让治理更接地气、更富成效?钦堂乡的答案是:把议事厅搬到田间地头。当地推动“田埂古树议事会”等机制,将议事场所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让村民畅所欲言,共商共治。
在推进谢田村高标农项目时,面对部分村民的疑虑,乡里在“古树议事点”召开议事会。业务部门、项目方详细介绍规划与项目利好,村民畅所欲言,疑虑在阳光下消散,共识在交流中凝聚。这种“田埂议事”不仅化解了矛盾,更凝聚了民心。预计项目完成后,每年助农增收近百万元。
今年以来,全乡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44%,网格内就地化解率达96%,110警情处置率100%,信访量同比下降4.8%,群众满意率持续上升至98.9%。
治理赋能,稻浪逐梦促共富
金秋时节的钦堂,金色稻浪翻滚,“稻舞田间”农事节庆如期上演。游人穿梭,笑语盈野,这场盛会不仅是乡村旅游的亮点,更成为检验“稻香管家”治理效能、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节庆期间,网格员们纷纷化身“首席服务官”“秩序维护员”与“文化推广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稻海与人流之间。
网格员王国平为前来考察的“乡村梦想家”们备好了详尽的招商政策包。他带着客商走进农户家中,亲眼观看古法压榨菜籽油、手工酿造米酒的过程。当客商对“生态大米”表现出浓厚兴趣时,他立即通过线上平台演示一键下单与产地溯源,并笑着补充:“您今天尝到的味道,以后随时都能送到家,我们就是您的专属售后!”这般无缝衔接的服务,有效促成了项目签约与后续消费。
“大家往这边走,前面可以免费品尝新酿的米酒!”在农耕文化园内,网格员任丽霞用亲切的乡音熟练地疏导着人流。作为片区“活地图”,她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化解矛盾。面对消费券发放点排起的长队,她迅速协调志愿者维持秩序;在稻田运动会区域,她提前检查田埂安全,并来回巡视、温馨提醒,让欢声笑语始终伴随安全与有序。
如今,“稻舞田间”品牌通过“农事+旅游+研学”等多元模式,每年吸引游客超过3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达17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