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路廊” 铺就基层治理温情路

“有它垫肚子,上午的‘战斗’就有底了。”清晨,外卖小哥袁学钱匆匆赶到宁海县人民大道的“宁海路廊”枢纽站,熟练地从“24小时爱心面包屋”取出一个餐包和一瓶水,塞进送餐箱。他是这里的常客,跑单忙碌时就来这里取“爱心面包”垫肚子,不过,如今他不仅取,还经常“送”,就是利用跑单间隙,为爱心面包屋顺路运送爱心物资。“以前是别人温暖我,现在我也当上志愿者了,可以温暖别人。”袁学钱说。

在宁海县,像袁学钱这样因“宁海路廊”而改变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个承载着千年记忆、曾为过往行人提供歇脚之地的文化符号,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化身为一个个遍布城乡的服务站点,以“宁海路廊”志愿服务品牌为纽带,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暖心桥梁,铺就了一条富有温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老空间的新生:从“歇脚点”到“暖心港”

“以前剪头发要跑到外面理发店,对我们老人来说可是个麻烦事。现在这个点位就在家门口,走两步就到,志愿者热情,手艺也好,关键还免费!”在外环路“宁海路廊”站,刚理完发的胡余荣老人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满脸笑意。

这个设在“宁海路廊”里的便民理发点,源于“剪爱90”志愿服务队发起人邵兴鹏的细心观察。“经常看到社区里一些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头发很长了也没办法打理。”邵兴鹏说,“‘宁海路廊’本就是给人遮风挡雨的地方,现在政府提供场地支持,我们能把服务直接送到老人身边,再合适不过。”

小小的理发点,解决的却是老人们的“头等大事”,也让公共空间焕发出服务民生的新活力。今年以来,宁海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宁海县城投集团,以“传承文脉、激活空间”为理念,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专业协作+制度保障”运行机制,推动“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多方协同,通过盘活存量资源,目前已打造4处枢纽站,升级51个“甬爱E家·宁海路廊”服务点,构建起覆盖广泛的“1+51+N”服务体系(1个文化内核、51个服务点位、N位新就业群体参与),其核心正是“空间换服务”模式——政府提供场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最终让群众得实惠。

在体育馆站点,“妈妈解忧团”的持证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与亲子活动;塔山社区站每月组织义剪、义诊、衣物缝补等便民服务;车河社区站聚焦新就业群体,不定期开展夏日送清凉、政策宣讲、子女托管等暖心服务;华山站成立科学驿站,汇聚社会各类科普资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兴圃站则提供“四季补给包”,夏日有冰镇绿豆汤解暑、冬日备好热姜茶暖身……曾经供人歇脚的路廊,如今已蜕变为功能多元、服务精准的“暖心港湾”。

小善举汇聚大爱:从“一元捐”到“万家暖”

“之前点外卖看到那些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现在有‘爱心面包充电站’这么好的关爱平台,顺手捐1元钱,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刚买好面包的市民杨婷婷准备扫码付款,看到了“爱心面包充电站”的捐赠信息立即参与进来,还发动同行的朋友一起捐款。

“24小时爱心面包屋”采用“政府提供场地+爱心商家捐赠食品+志愿者日常维护”的模式,延续老路廊无门无界的传统,24小时无人值守,户外劳动者可随时自取食物。同步设立的“爱心面包充电站”,则以“捐赠1元”的轻量化方式,鼓励市民随手公益。

“户外工作者太辛苦了,经常顾不上按时吃饭,我们多做些面包送过来,能让他们随时垫垫肚子。”烘焙企业负责人胡才俊道出了爱心商家的共同心声。面包屋还定期举办“路廊飘香·暖心烘焙”活动,居民们在爱心商家指导下亲手制作点心,送给路廊志愿者和困难群众。“志愿者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也想尽点力。自己做的点心送出去,感觉心意更足。”北星社区的张阿姨说。

“宁海路廊”启动以来,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宁波天祺实业有限公司捐赠15箱运动水杯、宁波永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每个路廊送上10箱矿泉水……爱心企业、商家与市民的善举,在“宁海路廊”的登记簿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涓涓暖流正悄然汇成温暖网络。

受助者变助人者:暖心循环激活治理新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宁海路廊”正带动一场温暖的“角色转变”。截至目前,已有30多名曾经的受助者,像袁学钱一样,成为了助人者。

外卖员冯玉刚就是其中一员,“现在社会特别关心我们新就业群体,我们也想做点事回馈这份温暖。”如今,他每次送餐时都会顺手带上森林防火宣传手册,让善意随着外卖一起传递。

为激励更多人参与,宁海县还创新“公益服务-积分激励-资源循环”模式,新就业群体可通过志愿服务兑换生活物资或社区服务。这一模式吸引了200余名新就业群体加入志愿团队,推动他们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

“前段时间家里下水道堵了,正发愁,‘宁海路廊飞狼帮帮团’不仅上门疏通,费用还能用我做志愿服务的积分抵扣。”快递小哥周刚经常参与社区服务,给老人送药、指导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都变成了可兑换的积分,“以后更要多多参与,下次清洗空调还能用呢!”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社情民意收集效率也大幅提升。

千年路廊焕新彩:从“陌人”到“睦人”的精神传承

在每个“宁海路廊”站点,墙上的老照片诉说着历史,旁边的志愿服务故事记录着当下温暖。“互助友善”的精神,正通过这些细节感染着每个到访者。

家住跃龙街道新桥社区的陈月华对此深有感触,“以前虽然住在同一个小区,但大家顶多就是点头之交。有一次路过‘宁海路廊’,看见里面很热闹,我就好奇走了进去。”她笑着回忆,“这里不仅有便民服务,更重要的是把街坊们聚到了一起,现在我们经常约着来聊天、下棋,邻里关系亲近多了,生活更有滋味了。”陈月华的经历,正是“宁海路廊”促进社区融合的生动缩影,它以一方天地为平台,通过持续开展便民服务和邻里活动,让原本擦肩而过的“陌人”,逐渐转变为亲如一家的“睦人”。

截至目前,51个“宁海路廊”服务站点已引入志愿团队42支,拥有在册志愿者逾1000名,累计服务超3万小时、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遇事有人帮、邻里互守望”的治理氛围逐步形成。

据悉,宁海县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化“宁海路廊”运营保障机制,设立“宁海路廊公益基金”,以可持续运营为重点,细化服务流程与管理机制,让“宁海路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从千年路廊到现代志愿服务网点,“宁海路廊”的嬗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基层治理需要有温度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传承文化基因,又能整合社会资源,让爱心流动起来,让陌生人变成睦邻好友,共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