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矿山村;如今,这里已是“一村绿意半村水”的宜居地,不仅获评省级民主法治村,更跻身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行列……在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正上演一场令人惊叹的蝶变。而这一切改变的背后,正是该村以“法治筑基、体系聚力、法情相融、多元赋能”构建的精细化治理模式,稳稳托举着村庄的新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
法润乡土 筑牢乡村治理法治根基
走进雪水港村,法治公园、四治小公园、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错落有致,法治标语、法治漫画等随处可见。它们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的重要场所。
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基石,雪水港村通过“阵地浸润+队伍扎根+区域联动”,让法治教育融入乡土生活的肌理。
该村组建老中青三代协同的“法律明白人”队伍。24名成员涵盖党员、司法行政人员与村民,既懂法律条文,又熟乡土人情。2024年,村级法治实践工作站示范点的设立,进一步打通服务“最后一米”——以“小米粒”共富风貌驿站、礼堂书屋为分支点位,以研学教育中心为集中活动点,形成“两点一中心”实体网络;依托“雪水春早·法治沙龙”载体,将普法宣讲、法律咨询搬到村民的“家门口”。
同时,为避免法治服务“碎片化”,村里还深化传帮带行动,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携手,聚焦婚姻家庭、赡养继承、土地纠纷等农村高频法律问题,把专业服务送到村民急需处,让法治信仰在“面对面”的服务中扎根。
此外,雪水港村联合丰义村、丰山村等共同谋划“雪润丰山”,形成“一路一列一带”的海盐县党建示范区。在此基础上,雪水港村进一步整合资源,以雪水港培训中心、雪水港现场教学点为主要阵地,以法治小院、明心亭、晓法亭等为分阵地,定期开展各类普法活动,让村民和游客感悟法理温度,使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可感、必学、必用的生活准则。
体系聚力 构建精细高效治理网络
“服务老人靠腿跑,联系青年靠网联。97岁的陈奶奶耳朵背,上门得说三遍才能听清;年轻人习惯在‘合星一家亲’微信群里@我……”这套“线上+线下”的工作法,让雪水港村合星组的妇女组长、网格员许根英成为组里公认的“百事通”。她的日常,正是该村五级治理体系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在于“力量分散”与“服务脱节”。在长期的基层治理实践中,雪水港村构建了“党总支-网格支部-微网格-党群中心户-群众”五级治理体系。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18个微网格,73名党群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形成了覆盖全面的治理网络。
为破解“经验断层”与“服务盲区”,微网格治理体系实行AB岗制:A岗由熟悉村情的承包小组长担任,用“土办法”拉近与村民的距离;B岗选派懂法律、善用互联网的年轻党员,以“新思维”优化普法与协商效率。
这种“老带新、熟带专”的搭配,不仅推动村级治理从“层层交办”转向“扁平自治”,更通过“美丽党员”品牌与“一团五队”(美丽家园宣传团、积存垃圾清运队、绿道补植养护队、墙面广告清除队、治水护水队、渠道路面维护队等)的建设,让“党员带头、群众跟上”成为治理常态。而“美丽指数”评比中“言行换积分、积分兑服务”的机制,更让“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理念从口号变成了日常实践。
法情相融 力促矛盾纠纷暖心化解
“基层矛盾无小事,抓早抓小是关键。”这是雪水港村党总支委员赵凯飞调解记录本上的核心观点。他总结出一套“三步工作法”:网格员先摸排,小组长初调解,疑难问题由村两委集体会商。
此前,雪水港村的姜大爷一家因户口迁出,按现行政策既无法原址翻建老屋,也不能迁入新社区,而老屋年久失修已无法安全居住,其“根留故土”的愿景也将因此落空。面对政策限制与村民实际居住需求的矛盾,村里展现出了治理的智慧与温度,他们多次与姜大爷沟通,详细解释相关政策,最终确定通过房屋“维修加固”的方式申请改造。在完成危房鉴定后,村里根据房屋现状制定了科学的加固方案(不改变原风貌),有效改善了姜大爷的居住条件。
这种“法情相融”的思路,被系统化地纳入“利民”品牌调解室的运作中。该调解室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将“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为核心内容,并在实践中形成了“预防-排查-调解-回访”的全流程工作机制。调解室聘请了一批群众基础好、调解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兼职调解员,他们深谙当地风土人情,既能用法律明辨是非,又能用真情化解心结,并在调解后定期回访,防止“问题反弹”。
自2021年成立以来,“利民”品牌调解室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涉及土地纠纷、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等多个方面,矛盾化解率达100%,通过听民意、解民忧,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多元赋能 提升乡村治理综合效能
乡村治理的目标,是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雪水港村以“公共服务补短板、智慧治理提效率、文化建设聚人心”为抓手,构建起“硬设施+软服务+暖文化”的综合治理闭环,让民生温度与治理精度同频共振。
在公共服务上,该村锚定“一老一小”核心需求,按需配置研学教育中心、集中供餐中心、儿童之家等惠民设施,构建起辐射全村的公共服务矩阵。健康保障方面,不仅开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打造海盐县首家村级“AR智慧远程诊疗专家联合诊室”,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优质医疗服务。此外,通元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还以该村为示范,建立县域首个“执法联络站”,打通基层执法服务末梢。
智慧治理领域,该村围绕未来乡村九大场景,布局数字乡村实验室、乡村智慧物流等16个试点项目:2021年起为慢性病村民安装健康监测设备,实时上传数据;村部便民大厅的智慧屏幕动态展现村内环境、人口等指标;图书馆、健身房支持“刷身份证+扫脸”使用——智慧服务融入了就医、办事、休闲等日常,让治理更“聪明”、村民更“省心”。
文化建设则为基层治理筑牢“精神根基”。该村注重乡土文化保存与活化,深挖本地资源,传承灶头画等非遗,定期举办民俗节庆、文艺演出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双向融合,以文化软实力增强村庄凝聚力,为基层治理筑牢“润物无声”的土壤。
雪水港村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到每一个治理细节中,走出了一条“法治筑基、体系聚力、法情相融、多元赋能”的现代化治理之路,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