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嘉兴海宁市的古镇长安,运河的水流淌千年,滋养着鱼米之乡;曾经,浙丝一厂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息,织就丝绸重镇的辉煌。
长安司法所,有一位特殊的“缫丝人”——她不是用丝线,而是用真情与智慧,穿梭于邻里街坊的千头万绪中,将一个个难解的“心结”抽丝剥茧,编织出和谐的邻里画卷。她就是义务调解36年,被居民们亲切唤作“金阿姨”“老舅妈”的金星。
六十出头的金星阿姨,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她的青春岁月,是在赫赫有名的浙丝一厂(浙江制丝一厂)度过的。轰鸣的车间,飞旋的丝锭,成千上万缕纤细洁白的丝线在工人们的手中缠绕、并合、牵引、成筒。
“丝绸这行当,最怕断头、疙瘩。”金阿姨回忆道,“一根丝断了要马上接上,一团丝乱了要耐心解开,容不得急躁。”这份在“丝都”龙头企业里磨炼出的耐心、条理性和解决问题时的沉静心态,如同经年的蚕丝,浸润了她的品性,成了她日后从事调解工作的宝贵底色。
在长安镇虹桥社区,居民们有个共识:“有疙瘩找金阿姨”。“她就像我们社区的老舅妈!说话在理,办事公正。”社区书记何建石这样评价。金阿姨是我们社区的老居民,也有很多昔日同事,大家都愿意听她,从青丝到华发,金阿姨的调解工作室几乎成了社区的“小法庭”——从婆媳间的一句拌嘴、邻居为了几寸院墙的争执,涉及老旧房屋征迁补偿、物业管理的尖锐矛盾,甚至是棘手的财产纠纷……这些家长里短的“千头万绪”,在金阿姨这里,总能找到破局的“线头”。
近年来,长安镇推进城区有机更新,这本是惠及百姓的好事,却因老城区房屋涉及人口多、关系复杂,滋生出不少矛盾。三年前,金阿姨接下了这份艰巨的任务,其间成功调解纠纷211起,成了旧城改造中的“稳压器”。
在一起老旧房屋征迁补偿案中,两兄妹因补偿款分配问题争执不下,甚至撂下狠话:“宁可法院判,也不让对方好过。”金阿姨数次沟通无果后,不再直接冲击利益分配的核心矛盾,而是上门话家常,一次她诚恳询问当事人:“你对我工作有没有意见?”对方坦言:“金阿姨,您耐心真好,讲的话也在理。”捕捉到这一信任后,金阿姨顺势引导:“既然信得过我,不如各让一步?我保证让另一方也退让。这样僵着既伤了兄妹情分,还耗费心力。”在金阿姨苦口婆心地劝说下,终于让剑拔弩张的兄妹放下心结,最终达成了双方都满意的调解协议。
金阿姨还是长安镇“范大姐公益”的志愿者,在各种志愿活动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谈起与公益的结缘,“调解像排水渠,公益是蓄水池。"她这样形容双重身份:"把纠纷里的怨气疏导出去,再用助人的快乐把心里填满。这是我的‘能量守恒’,也是自我调节的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