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陈某因创业失败背负百万元债务,婚房被拍卖、婚事告吹,人生陷入困境。近日,天台县人民法院通过柔性清偿方案、担保债务协同处理、创业激励等创新举措,办结这起青年创业者个人债务清理案,为破解个人债务清理“免责难”问题探索了新路径。
陈某曾是一家服装加工厂的负责人。2021年起,因下游货款未能收回,公司资金链断裂。为维持经营,他和家人多方借贷仍未扭转局面。公司倒闭后,陈某背负约119万元债务。随后,其婚房被强制执行,本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未婚妻也选择了离开。
2025年2月,陈某向天台法院申请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承办法官陈中云与管理人首次走访时看到,陈某每月都用工资尽力还债,但问及未来,他眼神黯淡地回答:“感觉没有希望。”
陈中云表示,此案难点在于清偿率过低——陈某目前打工月收入仅4500元,若按传统分期付款方案,预计30年难以还清;若达成长期和解,其实际意义也因还款期限过长而有限。
面对巨额债务与有限收入的矛盾,承办团队创新采用“分类表决+不予强制执行”模式,将方案分为分配、信用修复和免责三部分。分配方案参照执行程序,采用债权人提出异议的形式通过;信用修复方案以认定债务人诚信为前提,并赋予债权人异议权;免责方案仅对同意者生效。“不予强制执行”条款纳入信用修复方案中,但该条款需根据债权人会议议事规则进行表决。
“既要让债务人有能力活下去,也要激励他重新站起来。”陈中云说。为确保方案合理可行,法院组织人大代表、村居干部等召开诚信听证会,评估陈某的诚信度与还款能力。方案明确每月为债务人保留2000元基本生活保障,设定年最低还款额2.5万元,并设立“创业奖励”机制,允许其每年留存电商业务30%收益用于再创业。
在债权人会议上,陈某承诺严格遵守约定。若违反约定,债权人有权申请终止债务分配方案执行,陈某除需偿还债务本息外,还需支付1万元违约金。
针对金融机构保留追偿权的诉求,承办人动员其家人共同参与清理,设计三类方案供选择。最终,“清偿5年后不予强制执行”条款获得通过。
陈某需每季度向监管人报告财产状况。如未按期报告,监管人可申请法院恢复执行。
方案通过后,陈某哽咽表示将努力重新开始。目前他已通过工作攒下1.3万元,生活态度发生积极转变。
据悉,近年来天台法院探索推行小微企业和企业主债务合并清理工作,创新三种债务处理模式,帮助“诚实而不幸”的企业主一揽子化解债务纠纷。今年以来,该院已清理23起小微企业债务纠纷,拯救企业主17人,化解债务151件,涉及标的额1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