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里的综治中心,成为园区“平安前哨”

车子驶入舟山金塘的新材料园区,车窗外是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的“钢铁之城”。在这片总投资数百亿的建设热土上,一组集装箱静静矗立在龙王堂水库旁,这里是园区综治中心,自投入运行以来已成为园区的“平安前哨”。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鲍若熙每天走进集装箱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考勤系统和智护金塘系统,“我们要比对各企业考勤数据与园区进出记录,及时发现异常。”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是近万名工人的考勤动态。如果发现某个工地打卡人数骤降,或存在两个工地重复考勤时,她会立即联系企业负责人核实情况。

这种数据巡查已成为综治中心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比对考勤系统与工资支付监管平台的信息,中心能精准发现潜在风险。“上周我们就发现一家企业考勤人数与工资发放数不符,及时介入后,避免了欠薪事件的发生。”鲍若熙说。据介绍,园区内“金智码”“项目码”“房屋码”三码互通,构建起覆盖人员、车辆、企业的全方位智能管理体系。每个进入园区的人员、车辆都要通过“金智码”进行实名登记,每个新企业都要注册“项目码”,每间工地宿舍都要通过“房屋码”实现精准管理。运行以来,这套系统已预警各类隐患500余起,为园区构建起一道无形的数字防线。

“最近新入驻企业较多,我们得抓紧做好普法宣传。”综治中心主任陈宏波说,“虽然空间有限,但该做的工作一样不能少。”不久前,他们就在集装箱内同时接待了3家新入驻企业,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各类问题。“工地建到哪里,我们的治理就跟到哪里。”去年12月17日,为了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金塘新材料园区综治中心从镇矛调中心整体搬迁至项目一线,开始了集装箱内办公。

“我们实行的是‘三驻三办’机制,”陈宏波介绍,“公安、人社、司法等部门常驻统筹办,经信、住建等单位轮驻协同办,法检两院等专业部门随驻攻坚办。”截至目前,通过多元协同机制,中心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

每周五,中心还会迎来驻点律师。这一天,律师会在窗口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企业、工人可以就近获得专业法律指导。这项便民服务只是中心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中心已成功调解欠薪纠纷近400起,涉及金额约1500万元;通过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8家违规企业被列入重点监管,园区欠薪事件有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