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枢纽,金华是对非合作的“桥头堡”,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小商品贸易、机电产品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格局。近年来,金华通过系统性加强涉外法治服务保障,高站位统筹谋划,构建协同高效法治保障体系;高质量合作共建,打造多元法治服务平台;高要求改革攻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努力实现从“外贸大市”向“开放枢纽”的跨越。
构建协同高效法治保障体系
为健全协调机制,金华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涉外法治建设协调小组,出台政策文件,将涉外法治改革纳入全市“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项目”。建立“浙中涉外法律服务联盟”,整合74家政府部门、高校、律所等单位资源,实现法律服务资源共享。
同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下发《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企发展十条举措》,在金融、税务、信保、海关等领域实施“十大行动”,出台20条便利化举措,“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获海关总署推广。累计发布《国际贸易法律风险应对实务指南》等综合服务指南,以及《哈萨克斯坦投资贸易法律服务指南》《中欧班列(义新欧)常见法律问题汇编》等分国别分领域实务指南共20部(非洲国家5部)。出台《义乌市外国投资人来华工作便利化试点实施细则》,在全国首创外籍商贸人才认定标准,为引进高质量外资提供了先行示范。将涉外人才培养纳入市县两级人才发展规划,对入选国家级、省级涉外律师专家库的律师给予奖励。组建市级涉外法治人才库,首批204名专家入库,涵盖法律、贸易、语言等领域。深化校地合作,与浙师大共建“涉外法治(非洲)研究中心”“涉外法治人才非洲培训实践基地”。
打造多元法治服务平台
金华推进解纷平台建设,成立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来自13个国家的外商担任“国际老娘舅”,创新“合议调解+司法确认”模式,“以外调外”工作法成功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建立“诉仲调”一站式解纷平台,2025年通过线上调解成功处理765.5亿元贸易纠纷,平均化解周期缩短至15天。同时举办首届“中非法治合作与交流对话会”,促成浙师大与坦桑尼亚高校成立“中非法律研究中心”,发布《非洲法治发展年度观察报告》。挂牌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义乌)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跨境法律支持。2024年以来,推进落实“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组织2000余家次企业“出海”拓市场,助力新增出口订单额超百亿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多年来,金华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缺乏专业支持,境外投资风险防控能力薄弱。为此,多部门联动建立贸易救济案件应对机制,指导940余家企业应对50余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超20亿元。依托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金华分中心,为586件面临撤销风险的美国商标提供应对指引,挽回潜在损失3.2亿元。同时,深化便利化改革,深入推进外国人创业无忧“一类事”集成改革,上线“义境”APP,实现97.5%涉外事项“最多跑一次”,承办了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对外窗口规范化建设工作现场会。金华市与义乌市两级均出台了法治保障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组建义乌国际贸易法务集聚区,提供集成化涉外法律服务,在196家驻外使(领)馆开展远程公证服务,办件量达1.7万余件。创新“信用+外贸”体系,建立常驻外商信用档案,有效防范“买单配票”等违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义新欧”班线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探索构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应对指导机制。建立“前端预防+中端打击+后端治理”全链条司法保护机制,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成立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中心,处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58起,涉案金额1.2亿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金华外贸进出口总值飙升至5086.8亿元,同比增长20.1%,对全省外贸增长贡献率跃居首位,高达50.2%。其中,对非贸易额达到765.5亿元,占全国地级市对非出口总额的9.7%,连续11年位居浙江榜首、9年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金华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涉外法治服务保障是金华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法治根基的具体实践。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法治思维,通过统筹谋划凝聚法治保障合力、平台创新提升法治服务效能、人才培育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等举措,构建适应国际竞争的法治体系,为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借鉴的“金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