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 绘就古城治理新图景

日前,一则重磅喜讯从北京传至江南水乡——在中央依法治国办公布的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中,绍兴市获得“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命名。这座浸润着2500余年古越文明、孕育了“枫桥经验”的历史文化名城,再添一张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名片。从高位统筹的系统谋划,到良法善治的营商环境优化,再到法惠民生的基层治理实践,绍兴以法治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注脚。

系统谋划:

构建法治政府建设“四梁八柱”

“法治政府建设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绍兴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绍兴市始终将法治政府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三位一体”推进机制为牵引,搭建起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法治建设框架。

在高位统筹层面,绍兴市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专题会议等“关键平台”,每年专题研究部署法治建设重点任务。2025年5月9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暨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迎检动员部署会召开,明确“一方案、一清单、多专项”工作体系,将法治建设目标分解为32项具体任务、108条实施路径,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得益于科学的推进机制,绍兴市在2022年、2024年两次斩获“法治浙江建设优秀设区市”称号,为此次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范决策程序是法治政府的“生命线”。绍兴市以地方政府规章形式出台《绍兴市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合法性审查监督职责全覆盖,将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应纳尽纳、应审尽审、应备尽备、应纠尽纠”的闭环管理。“以前部分基层决策存在‘拍脑袋’情况,现在有了合法性审查‘把关’,每一项决策都要过‘法律关’‘程序关’。”绍兴市司法局立法与政府法律事务处业务负责人介绍,2025年,全市共编制并公布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事项314项,所有事项均完成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众参与等程序,决策质量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行政执法改革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头戏”。绍兴市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形成市级执法队伍“1+2”,区、县(市)执法队伍“1+6”行政执法体系,同时推动执法力量精准下沉至基层一线。2023年5月,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攻坚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推进会在绍兴柯桥召开,绍兴的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与此同时,绍兴市还出台全国首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专项立法,建立执法职责争议处理机制,实现地方性法规设定的129个处罚事项裁量权基准全覆盖,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良法善治: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绍兴,这一理念已从共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民营经济大市,绍兴市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难点,以法治手段破除市场壁垒、保护企业权益,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创新的“护航伞”。针对绍兴纺织、黄酒、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绍兴市起草制定《绍兴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正在配套制定“枫桥式”知识产权纠纷治理规范,推动“1+N”法规政策体系的形成。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落地绍兴,全市正在加快构建法治健全、实施高效、有机衔接、执行有力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绍兴创新推出的“版权AI智审”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比对面料花样版权信息,将争议举证用时从3个月压缩至7天,有效化解了纺织行业长期存在的版权纠纷难题。该系统已在全国法院推广应用。

如何让企业感受到法治的温度,绍兴还在不断创新涉企执法服务。绍兴市组织开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构建起“事前风险预防+指导服务、事中检查预告+过罚相当、事后整改帮扶+信用修复”的全链条执法模式,全面推行“亮码检查”“综合查一次”。

“以前多个部门轮流上门检查,企业要花大量时间配合。现在‘综合查一次’就能覆盖所有检查事项,还会提前告知检查内容,让我们有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绍兴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坦言。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绍兴市涉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减少66.79%,处罚金额同比下降20.61%,涉企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数同比增长69.75%。其“枫桥式”护企优商做法还入选全国公安经侦“护企优商”十大事例,成为全国涉企执法服务的标杆。

绍兴还积极优化政务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加速度”。该市创新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机制,邀请企业家代表参与民营经济“33条”、“1+9”惠企政策等文件的修订,确保政策更贴合企业需求。通过“越快兑”平台,绍兴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2025年以来已累计兑现政策资金49亿元,惠及企业超1.4万家。

在政务服务硬件建设上,绍兴构建起“1+7+N”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现全覆盖,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可办事项超200项,村级便民服务站可办事项超90项,“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法惠民生:

激活基层依法治理“新效能”

“法治建设的落脚点,是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绍兴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建设理念,将“枫桥经验”的法治内涵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让法治红利惠及每一名市民。

绍兴市在全省率先规范提升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推动矛盾纠纷从“终端化解”向“源头预防”转变,筑牢基层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以前邻里纠纷、村级事务矛盾容易积压,现在通过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很多问题就能就地解决,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大幅提升。”诸暨市牌头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绍兴市2108个实际运行的村(社区)已实现合法性审查服务全覆盖。2025年以来,累计审查村级文件、合同5727件,参与处理村(社区)涉法事项15660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相关经验被《法治日报》《浙江日报》头版报道,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

绍兴市还努力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构建起行政复议“全域快办、源头快治、分类快处”机制,设立行政复议基层受理点、开通线上申请渠道等方式途径,让群众“就近申请、便捷办理”。

数据显示,绍兴市行政复议诉讼比达4.24,实现七年连升,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持续强化,绍兴市行政复议局还获评“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在行政诉讼领域,绍兴深化“双下降、双提升”(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下降、败诉率下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提升、案件调撤率提升)攻坚,建立源头治理、调撤化解、责任落实等机制,行政诉讼败诉率长期保持全省低位,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例还入选省委党校教学案例。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织密民生法治“保障网”同样重要。绍兴市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将服务延伸至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古越律舟”惠民法律服务平台集成630余名专业律师资源,提供24小时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等服务,平台点击量已突破15000人次,解决群众法律需求150余件。

针对非工作时间法律咨询需求,绍兴还上线了“法”师爷智能法律咨询AI,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解答婚姻家庭、劳动争议、邻里纠纷等常见法律问题。自2025年9月上线以来,“法”师爷已解答法律咨询704个,平均答复效率较人工咨询提升约60%,有效填补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时间空白”。

从会稽山下的古越都城,到新时代的法治示范城市,绍兴正以法治为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必将以此次创建成功为新起点,书写更多法治惠民、法治兴市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