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带头让地半米拓宽村道、社工紧急救助卡窗幼童、全龄“幸福食堂”飘出民生幸福味……一桩桩、一件件,都写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慈溪答卷”上。
今年以来,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志愿服务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提质和基层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党建引领:从“红色动能”到“产业链条”的效能跃变
党建如何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慈溪的答案是: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
日前,在方太非公党建实训基地,一场长三角地区非公企业党建研讨会正在筹备。这里不仅是党员教育的阵地,更成为赋能企业发展的平台。方太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把党建融入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全过程,让党建真正成为生产力。”
与此同时,慈溪市智能家电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合党委在全球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核心服务区建立,通过党建联建推动产业发展、搭建赋能平台,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同样被党建工作精准捕捉。对于奔走在街巷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慈溪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慈溪市新就业群体教育学院),构建“政治引领、能力提升、暖心服务”三位一体的枢纽平台。宗汉街道锦漾社区还组建了“骑社共融”党建联建平台,为外卖骑手提供义诊、子女托管等贴心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
网格治理:从“神经末梢”到“救援前线”的敏捷响应
基层治理的效能,最终要体现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的速度与温度上。
“当时孩子半个身子悬在窗外,多亏网格员小史发现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之前孩子被卡防盗窗的经历,居民李女士仍心有余悸。那天,浒山街道新眉社区社工史静茹在日常巡查时发现这一险情,立即上报并组织救援,社工马海潮、宋力火速抵达增援,成功救下幼童。
这样的快速响应,在慈溪并非个例。龙山镇筋竹村网格员倪旭东凭借专业经验,发现居民家中使用“黑气”瓶,及时上报并协助专业人员处置,消除了安全隐患。“我们用‘铁脚板’行走在网格里,就是要当好群众的‘眼睛’和‘耳朵’。”倪旭东说。一次次化险为夷的救助,都是慈溪“网格深耕民生触角”的生动缩影。
目前,慈溪已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确保每个小区至少配备1名专职社工,全面推行“民情日记+网格工作站”走访制度,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创新打造浒山街道阳明社区“网格说事点”、长河镇“小丁网格工作室”、胜山镇“商贸网格金融驿站”等,进一步对社工队伍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质赋能。
多元共治: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格局之变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仅靠政府“单打独斗”难以为继。慈溪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机制,让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同频共振。
逍林镇福合院村的“新时代六尺巷”故事,便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典范。党员陈伟冲在建房时主动让出半米宽土地,响应村规民约中的“村民建房界址主动退让半米到一米”的“六尺巷”公约,带动周边村民共同支持道路拓宽。沈家河改造提升工程中,党员沈根宝、岑志国带头走访村民,通过“圆桌会议”敲定“让地扩路”方案。这套“先锋户联”机制,通过党员联户,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破解了农村的“老大难”问题。
在社区层面,白沙路街道白彭社区开设“幸福食堂”,有效解决社区老人“用餐难”、邻里“互动难”等民生问题;古塘街道团圈社区组建近百人的“银龄志愿者”队伍,打造社区“温情枢纽”;“菁英社工领航计划”则通过系统培训,每年分层分类培训社区工作者超2000人次,锻造专业治理“生力军”。
精准施策:从“一刀切”到“分类精治”的模式创新
面对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慈溪迭代升级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实施“以现代小区治理深化社区分类精治”项目。
该项目通过梳理“问题需求、社区资源、治理服务、特色项目”四张清单,动态纳入超3000项内容,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质量提升、新老居民融合等难题,建立“一案一策”攻坚机制。2025年,全市聚焦为老服务、青少年教育、文体活动等领域共实施75个微项目,资金总额达200余万元。
“现在带孩子参加文化活动不用跑远路了,社区里的‘悦读空间’不光可以看书,还能参加陶艺体验、芳香疗愈、趣味沙画等各类活动。”浒山街道楼家社区居民楼先生对微项目“悦读空间”赞不绝口。
志愿服务:从“自发力量”到“体系化品牌”的能级提升
志愿服务是慈溪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如今,这股力量正从零散、自发的活动,向制度化、品牌化的方向升级,释放出更大能量。
“过去参加志愿服务,主要是社区临时组织。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固定的‘银龄志愿者’队伍,每周在食堂帮厨、上门陪独居老人聊天,感觉自己更有价值了。”古塘街道团圈社区的一位退休教师说。这支近百人的“银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社区助老服务的“温情枢纽”。
慈溪通过搭建市、镇、村三级志愿服务体系,整合新就业群体、退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多元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化项目。其中,“暖暖的新家”志愿服务项目高效推进,累计为85户失独老人、残疾军人等特殊困难家庭完成居住环境改造,显著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慈溪充分依托宁波“WE志愿”平台,构建了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约2400支志愿服务队,平台注册志愿者已达25.7万余人,年均发布并完成项目超21万个,大大提升了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覆盖面。
一座城,一家人。慈溪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并建立积分兑换、星级评定等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实现了从“要我来”到“我要来”的转变,也成为慈溪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慈溪正用扎实的“治理绣花功”,绣出一幅幅生动温暖的基层治理新图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满意。”慈溪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让每个慈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