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制清算后,“僵尸企业”退出市场

日前,随着海盐某物资公司在市场监管部门完成最终的工商注销登记,嘉兴市首例由行政机关提起的公益强制清算案件实现全流程闭环。当地创新实施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强制清算的机制,有效破解了长期停业企业“退出难”的结构性困境,为当地清理“失联企业”“僵尸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经验,进一步畅通了经营主体退出渠道,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海盐某物资公司成立于1999年,2009年因存在违法行为被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吊销营业执照。之后,该公司实际经营停止,但始终未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成了一家“僵尸企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企业名号、监管资源被无效占用,在税务、行政处罚等领域也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潜藏风险隐患。去年7月,海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该企业的主管机关,主动发挥行政监督职能,向法院正式提起强制清算申请,由此启动了这场备受关注的公益清算程序。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指定的清算组全面接管企业,对该公司资产、负债及经营现状进行彻底调查。

经过清算,该企业确无不动产、动产或银行存款等财产可用于清偿债务,也没有发现对外投资或无形资产,但仍存在欠缴税款等债务。在完成系列法律认定后,清算组依法向法院申请终结清算程序,并转入破产程序。最终,海盐法院根据管理人的申请,裁定确认该公司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依法终结破产程序。案件审结后,管理人持生效法律文书至市场监管部门顺利办理了企业注销登记。

这家已被吊销营业执照“沉睡”超过10年的企业,最终通过司法强制清算与破产程序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合法退出市场,释放了长期被无效占用的行政和名称资源。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准入便利度显著提升,新设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市场淘汰或行政处罚等原因,停止营业后既不恢复经营,也不主动申请注销,逐渐沉淀为‘失联企业’‘僵尸企业’。”该案主审法官胡文涛指出,这类企业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虽然实际已无经营活动,但仍滞留于经营主体名录中,扭曲了真实的市场经济数据,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管理秩序,也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再配置。

海盐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夏琰介绍,公益强制清算机制,就是针对这一现实难题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该机制突破了原有仅依靠企业或其债权人主动申请破产清算的传统模式,转而赋予行政监管机关——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申请权限,重点针对那些被吊销未注销超过3年、长期停业未经营,且存在欠税、罚款等款项未结清的经营异常企业,由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强制清算,从而打通“僵尸企业”依法退出的制度通道,压降经营异常企业总体数量,减轻监管压力,并有效释放名称、登记资源等市场要素,进一步规范市场信用秩序,净化县域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