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穗麦子的救赎

金佳伟看向眼前失神的罪犯朱顺昌(化名),脑海中浮现的是河南安阳那栋低矮的平房和大片金黄的麦田。金佳伟是浙江省金华监狱的民警。日前,他与同事跨越四千公里,辗转河南、四川两地,寻回了朱顺昌的身世。

这趟“旅程”,始于高墙内偶然的一次觉察——朱顺昌作为“三无”人员(无钱物、无接见、无通信),自2018年入狱以来异常沉默,多次对抗管教。多年的管教经验让金佳伟注意到了他。在几次谈话间,金佳伟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朱顺昌幼时被拐卖,一直耿耿于怀,这个心结困扰了他三十多年。为朱顺昌找寻亲生父母,是否能帮这个迷途的人找到归途的起点?

真相一角

6月23日,金佳伟启程前往河南安阳朱顺昌的养父家。顶着能把人烤化的烈日,他在乡间奔走,几经周折,终于走进一栋低矮的平房。扑面而来的除了热浪,还有一屋子难以言说的沉重。

养父怀里抱着一个女娃,声音低哑:“娃一岁半了,没见过爹……”墙角,孩子怯生生的眼神,像无形的针,瞬间刺中了金佳伟的心。他下意识握紧了手中的笔录本。

老人道出朱顺昌的身世:1988年寒冬,他捡到了嗷嗷待哺的朱顺昌。如今养子入狱,老人靠低保艰难拉扯着年幼的孙女——孩子的母亲已不知所踪。生活的窘迫与过往的阴霾交织在这间小屋。从村干部和街坊邻居的只言片语中,线索模糊指向遥远的“浙江或者四川”。

线索渺茫。正是小麦成熟时,大片麦浪随风起伏。金佳伟站立许久,莫名俯身从田埂边采撷了一穗饱满的麦子,把它夹进了笔录本。

四川寻亲

在如同大海捞针般的找寻中,技术手段成了唯一的希望。金佳伟协助技术民警一遍遍比对数据库,从全国打拐库,到公安办案区人员库、新生儿库……就在金佳伟准备踏上归程前夕,奇迹降临了——朱顺昌的DNA竟然与四川巴中的一名85岁老人高度匹配。

为了确认关系,金佳伟和技术民警彻夜奋战,最终锁定老人亲兄弟的孩子等的DNA信息。结果确证:朱顺昌与他们,是亲堂兄弟。

希望的火苗骤然亮起。7月21日,金佳伟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比对结果再次踏上旅程,星夜兼程奔向四川巴中平昌县深处的大山。山路崎岖,路途遥遥。从浙江金华出发,至河南安阳,再奔赴四川巴中,地图上的折线蜿蜒了近四千公里。

在当地民警的指引下,他们终于在一座山村找到了老人。真相揭开:老人正是朱顺昌的生父。他老泪纵横地讲述,当年家中实在无力抚养最小的儿子(乳名“川平子”,取自四川平昌),万般无奈下送给他人抚养,原指望有个好前程,未曾想孩子竟中途遗失。而孩子的生母在得知噩耗后,执着地踏上了寻子之路,这一去,竟是37年杳无音信。

在巴中警方提供的档案里,存放着一张当年朱顺昌母亲发布的寻人通告,纸张早已泛黄,但上面“泣告”二字红得醒目。

麦子黄了

当金佳伟带着寻亲结果、几张来之不易的亲人照片和沉甸甸的口信回到金华监狱时,那个平日里“从来看不到笑脸”“特别独来独往”,因对抗管教甚至被加刑的“刺头”朱顺昌,像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瞬间崩溃,痛哭失声。

“这是压了我一辈子的大石头……”他捶打着胸口,巨大的冲击让他几乎无法站稳。得知生母竟为寻找自己而失踪,那份深埋心底的愧疚与痛苦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

金佳伟知道,这正是推开心墙的关键时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次又一次地与朱顺昌深入恳谈。几十次的长谈中,那份发黄的寻人启事一次次被郑重地推到朱顺昌面前。“看见吗?上面写着‘川平子’?看见你妈妈的手印了吗?”金佳伟指着那些模糊却有力的字迹,“她从未放弃你。”

谈话不仅仅是关于过去。金佳伟将话题引向了朱顺昌的女儿——那个怯生生躲在角落的小身影。“想想你的女儿,她才一岁多,也在等着父亲回家。孩子的人生不能重蹈你的覆辙。”

金佳伟从笔录本里拿出那串干瘪的麦穗:“看,这是从你养父家旁边的麦田带来的。土地再贫瘠,麦子也要努力生长结穗。你养父那么大年纪还在坚持,你更要站起来。”

奇迹发生了。那颗曾对抗管教的“顽石”开始松动,改造表现发生显著变化。时隔一个月,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能主动与人交流,积极参加监区活动。日常谈话中,金佳伟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渐渐萌芽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思考。

金佳伟正积极搭建亲情桥梁:帮助朱顺昌与养父、年幼的女儿恢复了定期的亲情电话和书信联系。他还想着,等条件成熟时,促成养父、生父两家与朱顺昌在狱内进行一次特殊的视频或现场会见。

前几天,朱顺昌的生父又打来电话:“娃啊,家里平昌的麦子也黄了,爹等你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