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环境就是竞争力
—— “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综述·环境优势篇

  这是一片天下英才一见倾心的热土。2017年,引进各类国(境)外高层次专家首次突破一万人次大关,省会城市人才净流入率高居全国首位;

  这是一片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的热土。2017年,生产总值站上5万亿元台阶,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大关;

  这是一片安居乐业获得感满满的热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4年居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这就是浙江,一流发展环境,激荡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气象。

  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八八战略”,以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思维,为这个人多地少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谋篇布局、开篇破题,其中之一便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这是直面问题的认识论和高瞻远瞩的优势论。迈入新世纪,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频频遭遇“成长的烦恼”,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强化、提升现有环境优势,充分挖掘潜力,着力补齐短板,积极营造新的发展环境。

  这是契合实际的方法论和久久为功的实践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握时代机遇,彰显战略格局,着眼系统方法,把软实力作为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加强软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蓝图绘就,步履铿锵。在“八八战略”指引下,15年来一以贯之,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历届浙江省委的使命担当,成为全省上下的行动自觉,筑起支撑“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坚实根基。

  实现一个目标:

  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新优势

  我省经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优势,积极营造新的发展环境。就“硬环境”来说,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加快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步伐。就“软环境”来说,重点是加强信用建设、法治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摘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65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8205亿元,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交通建设等多个领域……今年4月3日上午,我省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这是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实际行动。

  思想的力量,标定前行的方向。

  时间回到2003年。面对进入新世纪后浙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敏锐地提出,良好的环境是我省的一大优势,要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再创环境新优势。

  2003年,浙江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和帮扶致富工程建设,全面释放发展环境优化带来的红利。

  时空变换,思想一脉相承,蓝图接力赓续。

  2008年,我省推出5年“三个千亿”工程,即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和千亿产业提升工程。5年后再推“四大万亿”工程,即万亿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万亿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万亿统筹城乡建设工程、万亿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不断夯实浙江的发展基础。

  环境就是竞争力。一手抓硬环境,一手抓软环境。

  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观者如潮。据统计,自今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以来,陈列馆平均每天接待参观者1100余人次,比之前增加约50%。

  3月30日下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宪法、监察法专题学习会。会前,与会人员专门参观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法治浙江建设被列为优化浙江发展软环境的重中之重。浙江扎扎实实,不断深化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使法治成为浙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省委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把建设法治浙江纳入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亲自牵头调研,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和15个专题成果,为省委的决策部署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4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正式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

  抓法治,就是抓环境。

  浙江首先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对领导干部进行普法;在全国率先举行省管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建立领导干部学法考试档案。2017年6月底至7月初,省直党政部门班子成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市直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近8000人,参加了为期12天的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专题研讨班。 

  成立杭州互联网法院,为全国法院互联网审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定全国首个专门规范河长制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凸显法治服务中心工作的正能量;今年1月20日,浙江立法研究院在杭州成立,被法学专家称为“确保浙江地方立法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之举……进入新时代,我省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推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成为“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基本要义。

  省社科院院长何显明认为,着力加强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培育和法治社会建设,建设法治浙江的理念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法治中国”理念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形成了息息相通的内在联系。

  拿好两张报表:

  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平安

  建设“平安浙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

  ——摘自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所作的报告

  眼下,台州路桥区活跃着600余名专职网格员。他们每天走访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提供便民服务、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把基层情况及时传递给党委、政府,筑牢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在浙江,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更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大平安”。

  “把建设‘平安浙江’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贯穿于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2004年8月4日,省委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这个观点,深刻诠释了“平安”在浙江的应有之义——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公共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抓紧抓好,把公共安全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今年3月29日,在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与11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2018年度平安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自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以责任书的形式,把平安综治责任层层压实。

  省委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执着地推进一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建设平安浙江的实践。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做实做好平安和经济两张报表,早已成为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拉开了平安浙江考评的序幕。如今,平安创建已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人人共建共享平安成为浙江大地随处可见的喜人景象。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平安浙江”的建设者。在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做法受到毛泽东同志批示的诸暨枫桥镇,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老娘舅”,村民的大小纠纷都会先在他们那里“报备”,得到全力化解。若是在村里解决不了,再一起到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解决。

  在“枫桥经验”带动下,浙江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杭州南有武林大妈、北有石桥大伯,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温州的“综治八大员”……截至2017年,浙江已建立起3.5万余支、230余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4.15万余个调解委员会、16.7万余名调解员,成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

  今年,浙江将围绕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目标,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全面实施《高水平建设平安浙江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强化三个“信用”:

  政府企业社会重信守诺

  打造“信用浙江”,就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信用,提升企业信用,建立社会信用。

  ——摘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今年4月,嘉兴市环保部门公布了新一批环保“黑名单”,25家企业和生产经营者上榜。

  从2007年起,嘉兴市就建立了环保“黑名单”制度,至今年4月,共有388家违法排污单位上榜。他们有着同一个深刻认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推动一个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2003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八八战略”,信用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信用成为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探索信用体系建设的先导领域。2004年1月,浙江省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启动运行,按信用状况的不同,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浙江企业从此拥有了一枚至关重要的“信用标签”。

  一系列探索紧锣密鼓。2005年9月1日,浙江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实现企业信用建设有法可依。2006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建立第一个跨区域的“信用长三角”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良好基础。

  市场主体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信用约束机制逐步建立。2015年6月,浙江建立起全省统一的失信“黑名单”数据库。目前,省级部门单位已在27个领域出台了失信“黑名单”制度。信用浙江网已公示环保、产品质量、税收重大违法等15类失信“黑名单”信息,全省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日趋完善。

  小信诚则大信立。15年来,“信用浙江”的建设范畴在不断扩大。

  2006年2月5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习近平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个人为基础、企业为重点、政府为关键的现代“信用”建设。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为规范。

  “信用浙江”建设,不断向个人信用和政府信用方向提标扩面。

  2007年,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中心更名为浙江省信用中心,截至目前,这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形成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五位一体”的基本架构。此外,新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全覆盖,存量代码实现100%转换。

  信用信息的价值重在应用。目前,我省公共信用档案工作日日均查询量达20万次,累计查询量超过两亿次。

  结合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还将企业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嵌入浙江政务服务网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2.0版,实现“信用+审批”在系统层面的对接。

  今年1月1日,《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披露、信用激励与惩戒、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规定。根据《条例》,浙江省公共信用工作机构将建立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的信息主体的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的内容分为基础信息、不良信息和守信信息。

  强化信用监管,倡导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如今的浙江,探索信用大数据开发迈出更大步伐。2017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了以“聚焦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5类主体,构建公共信用评价、信用联合奖惩、信用综合监管3大体系,完善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531X”工程。

  目前,《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2017版)》已经印发,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企业评价上线试运行,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评价即将上线试运行。企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评价均实现主体和评价数据全覆盖。企业评价自试运行以来,已按月作了4次全量更新。通过信用评价,主体的信用状况将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判断,为分类监管、综合监管、精准监管、协同监管提供支撑,“信用浙江”升级版雏形初显。

  理好四个关系:

  党政机关更高效廉洁亲民

  在效能建设中,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廉政与勤政关系、治标与治本关系、管理与服务关系、便民服务与群众监督关系。

  ——摘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今年5月5日起,台州市、县(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办事全年“无休日”制度打响全省头炮。“天天都能跑”成为当地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新探索。

  提高效率,是加强效能建设的目的所在。

  我省刀刃向内深化政府自身革命,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牛鼻子”,从群众和企业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焦点、堵点、难点、热点上突破,加快建设“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

  孜孜不倦,源于15年前的真知灼见。

  2004年2月2日,习近平在全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会上发出动员令:切实增强公仆意识,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以创优服务为主题,根据各自工作特点,采取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着力解决目前依然存在的“事难办”的问题。由此,一场机关效能革命迅速在全省推开。

  我省一步一个脚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2004年8月,出台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3个月后,颁发全国首个问责效能低下官员的办法。全省6053个省、市、县机关部门,1497个乡镇和2353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在效能建设中立说立行、立整立改。

  2007年,首个“作风建设年”在我省启动,习近平强调要改进和规范公务接待,不得搞层层陪同,推行自助餐或者便餐、快餐;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特别要重视解决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等。2007年3月,习近平又在省委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争做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带头人。

  作风建设,成为我省党风廉政建设的金名片。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同年12月26日,省委召开全省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28日,出台8个方面28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的办法。针对节日期间“四风”易发多发,我省提出“六个严禁”的纪律要求;针对换届中易出现迎来送往现象,出台《关于在干部任职履新中切实转变作风的通知》,明确干部履新“四项纪律”;针对“酒局”“牌局”问题,提出“省内公务活动一律不准提供各类烟酒”等“七个一律”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提高行政效率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各级政府依法施政、公开施政、廉洁施政、诚信施政,提出努力建设清廉浙江的目标。

  这场效能革命对浙江整个环境建设影响深远。

  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深化,2016年底以来,我省全面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今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审议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中央深改办建议向全国复制推广。今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最多跑一次”改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通过打造“有为政府”推进建设“有效市场”,以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浙江市场主体突破600万户,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居全国首位。

  同时,改革强化了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群众监督,推动浙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加快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让基层满意,让群众满意,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效能建设始终,也体现在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中。2005年起,每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并承诺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自2014年起,已连续5年以公开信方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并进行网络票选。《2017浙江社会舆情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浙江省公众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达91.2%,创历年新高。

  后记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勇立潮头的浙江正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磅礴伟力,让“八八战略”在新时代开出更加艳丽的理论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