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升工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让流动人口“落地生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浙江,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据统计,全省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600多万人。

  如何让流动人口安下心来,在浙江安居乐业?浙江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升工程,创新各项举措,为他们带去暖暖的心意。

  如果你问外来务工者,去陌生城市打工,最烦心的是什么事,他们十有八九会答——租房。在浙江,这个问题已在探索解决——2016年,台州公安利用互联网手段,整合资源,创新推出出租房“旅馆式”管理。

  台州警方针对出租房登记管理的漏洞,采用了旅馆业管理模式,把一个个社区、村当作“宾馆”,一套套房源当作“客房”,在居委会、村委会设“总台”,为流动人口集中提供出租信息、招工信息,办理房屋出租、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等,让流动人口能够像“住旅馆”那样租房子。

  到如今,出租房“旅馆式”管理已在全省推广实施,实现了流动人口、居住出租房屋信息的实时登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碰上难题、遇到矛盾纠纷是常事,如果这时候有说着家乡话的民警参与帮助和调解,一句乡音往往能一下子抚平心绪。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温州公安就想出了“乡情警务”的点子,通过引进外省籍民警、招募老乡治安志愿者,用“乡警乡心融乡亲,乡音乡情怀乡愁”,破解了300多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度大、涉案警情多、合法权益保障难等难题。

  目前,这项工作已成为温州市巩固提升“枫桥经验”的一张“金名片”,同时还被浙江省公安厅列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公安示范点。

  随着各项针对流动人口的便民服务的推进,越来越多流动人口“落叶归根”的情结在减弱,而“落地生根”的愿望在增强。如何让他们“留”得更安心,浙江在“居住证”上下了大工夫。

  2016年,浙江公安在全省推广IC卡式居住证。这些年来,这张卡的“含金量”不断提高。浙江各地相继建立以居住证制度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依法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方面享有“同城待遇”,有效激发了流动人口申领积极性。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化,申领浙江省居住证变得越来越便捷。浙江公安依托互联网、微信APP等信息技术,相继推行浙江省居住证服务平台、浙江省居住证微信公众号以及杭州的“警察叔叔”APP、宁波的“阿拉警察”APP、温州的“温警在线”等信息化平台,丰富了流动人口自主申报居住登记途径。目前,全省共发放IC卡式居住证620余万张,相关功能从设想到落地、从点到面,逐步得到实现。

  如今,流动人口在浙江,凭一张小小的IC卡式居住证,可是能“一卡走天下”的——买房买车、免旅游景点门票、享受商超会员价、借用公共自行车、出入图书馆等,不仅可以满足生活“刚需”,还打开了生活便利的大门。这张小小的IC卡,不仅让新居民生活有了保障,更让他们在当地有了归属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浙江公安不断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努力下,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流动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进一步增强。

数说

从总量分析,增长较平稳

  根据今年流动人口年报数据统计,全省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673.8万人。近年来,全省流动人口总量维持在2600万左右,增长较平稳。

从居住时间分析,人口流动相对稳定

  居住半年以下占比31.9%,居住半年至一年占比20.2%,居住一年至五年占比41.6%,居住五年以上占比6.3%。流动人口携家出行比例达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