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反诈”锲而不舍打电话 你还不接?他们找上门来

  “你好,这里是宁波市公安局……”接到这样的电话,有些人会认为遇到了骗子。可是,等等!这可能真的是宁波警方来电!

  12月4日,由公安部组织的“诚信建设万里行”采访团来到了宁波市公安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以下简称宁波反诈中心)。记者在这里见到了电话回访劝阻工作小组,8名工作人员专门打这样的电话,劝阻疑似被骗群众。而且,他们特别“韧”:不联系上对方绝不放弃,哪怕找上门去!

  民警刘益自2015年底宁波反诈中心建成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目前是反诈中心的负责人。他介绍,高峰期时,工作人员一天要打上千个电话来提醒疑似被骗群众。这份“执着”,换来了百姓的众多表扬。

  今年6月底,市民马先生在网上发帖,好好夸了一通宁波公安。马先生打算6月25日坐飞机从宁波去深圳。24日下午4点多,他收到一条短信,说航班取消了。紧接着,有个“81234560”的电话打进来。马先生以为是推销电话,没有接。没想到,这个电话一次又一次地打进来,直到他接起来。

  这个电话正是来自宁波反诈中心。工作人员问马先生,最近是不是买过机票,之前是不是还接到了航班取消的短信,“那是诈骗短信,你千万别信!”挂了电话之后,马先生一看手机,发现警方打来电话之前还发过来一条防诈骗提醒短信。

  马先生在帖子里说:“没想到警察这么尽职尽责,又是发短信又是打电话来提醒我。我想,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接到电话,他们是不是一个个打过去的?”马先生的猜测没有错。帖子下方的留言显示,不少网友也受到过这样的“待遇”。

  “6月份有200多人收到了飞机票诈骗信息,我们全都提醒到位。如果当时马先生再不接电话,我们就会直接找上门去了!”刘益说,上门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今年1月23日10点20分,宁波反诈中心接到警情:一个“136”开头的手机号码可能正在遭受诈骗。工作人员立即打电话过去,可连续半个小时不断拨打这个手机号码,都没有打通,不是“正在通话中”就是无人接听。

  11时10分许,反诈中心通过信息研判,认为当事人张大妈极有可能正在被骗,需立即找到本人进行人工干预、劝说。警方迅速联系到了张大妈的丈夫及儿子,但这对父子人在上海,无法及时赶回宁波。

  于是,反诈中心请求支援,宁波市公安局随即下达联勤指令,辖区的南门派出所派遣警力进行搜寻,张大妈的住处以及她常去的银行都成为了重点目标。

  然而,张大妈听了骗子的话,办了新的手机号码,躲了起来。下午2点10分,民警研判认为不能再拖了,应立即对张大妈所有已知的银行卡进行干预,临时禁止转账。经张大妈家属授权同意,反诈中心实施了紧急止付。大妈一辈子的积蓄——3张银行卡内共计115万元,保住了!

  当晚,张大妈的丈夫回到宁波找到张大妈,在民警的配合下反复对大妈进行劝导。张大妈这才清醒过来,第二天一早报了案。

  刘益向记者介绍,宁波反诈中心已经设置了来电名片和挂机短信。他用“81234560”这部热线给记者的手机打了个电话,记者拒接电话后,手机屏幕上便跳出了“宁波市公安局反诈骗热线”的字样,同时还收到一条防诈骗提醒短信。

  除此之外,宁波反诈中心还不断建强实战功能,实现批量号码短信群发预警提醒,不断完善优化快速接警、快速查询、快速封控、快速止付、快速劝阻等反诈“最后防线”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宁波市公安机关依托反诈中心共查控作案银行账户9612个,通过紧急止付和延伸止付等措施止付冻结资金2.66亿元;及时封停、限呼作案通讯号码37825个,人工电话、短信干预和落地查找见人劝阻疑似被骗48368人次,成功劝阻拦截正在被骗案件571起,涉及资金1110余万元;采取个案返还、集中发还、分批返还等措施,及时将权属明晰的止付冻结涉案资金返还给被骗群众和企业,已返还125笔1917万余元。

  同时,宁波全市通讯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数和涉案总金额在连续2年下降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案件数同比下降1.39%、总金额同比下降30.55%。

  骗子打电话、发短信骗人,那他们是从哪里得到事主的电话号码从而实施“精准诈骗”的?除了防范市民被骗,宁波公安打击电讯网络诈骗案件的上游犯罪也毫不手软。12月4日,宁波市公安局发布了相关案件。

“我家新房刚交付,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

警方破案:“内鬼”是“泄密”的主要源头

  “李先生您好,请问您在XX小区的房子装修好了吗?我们公司最近有优惠活动,有兴趣的话可以来看一下……”今年夏天,不少慈溪市民都接到了这样的推销电话,对方不仅把房产地址、业主姓名说得一清二楚,而且专挑房子刚交付的时候打来电话。

  “他们到底是怎么弄到我的购房信息和手机号码的?”慈溪本地论坛上,不少人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也引起了慈溪市公安局网警大队的注意。最终,经过层层追踪,慈溪公安成功抓获56名犯罪嫌疑人,查获个人敏感信息数十万条,铲除了这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产业链条。

  民警是从一家资历较浅的装饰公司入手的,首先揪出了售卖业主信息的楼盘物业经理卢某。“既然卢某可以把业主信息卖给这家装饰公司,他也可以卖给其他公司”,果不其然,警方通过对卢某的深入“挖掘”,找出了十多家向他购买过业主信息的公司。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民警发现,卢某并不是这些公司唯一的信息来源。除了从卢某手中购买信息外,这十多家公司背后还隐藏着更多像卢某这样的个人信息卖家,并由此产生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买卖关系网。

  经过对这张买卖关系网上的重要节点进行厘清,今年9月以来,慈溪网警大队联合刑侦大队以及多个派出所组织了3次集中抓捕行动。截至目前,已有56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其中包括8名像卢某这样的“内鬼”。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根据调查,信息泄露的源头大多为物业管理人员、中介商或房管部门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售卖信息谋取利润,几十万市民详细信息就这样从他们手中流向了众多商家。

  比如房管部门工作人员黄某和离职人员许某,两人从去年开始合伙做起了贩卖信息的“生意”。一份包含近千条住户信息的名单,售价5000元,这是他们的“明码标价”。除了“一口价”之外,他们还和买家约法三章,如果对方通过这份名单推销成功,他们还将获得一笔额外提成。通过这样的方式,黄某和许某陆续泄露了近10万条个人信息,总共敛财10余万元。

  有人知法犯法,也有人是因为人情债而稀里糊涂地入了套,古塘某小区的物业管理员余某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小区里一名从事装饰工作的业主关系不错,当对方向他讨要业主名单时,余某虽然有些犹豫,但碍于人情,还是把100多名业主的详细信息给了出去。

  “有些人误以为只要不收钱就没有关系,但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这些都属于个人敏感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50条以上的,即可构成犯罪。”办案民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