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突如其来的纠纷打破了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平时的宁静。
承运人徐某将105株品相良好的“红美人”柑橘树苗从供应商马某处运抵种植户来某的基地,然而卸货时大家却傻了眼——部分果树在运输途中发生碰撞,多处枝干断裂、根部泥土散落,受损明显。“这还能不能活?种下去死三分之一,我这一年就等于白干!”来某情绪激动,坚决拒收整批树苗,他俯身捡起一株损伤严重的树苗,“这种伤到了根和主干,‘红美人’最娇贵,根本扛不住!”供应商马某感到委屈:“运输不是我直接负责,果树从我苗圃出去时都是好好的,怎么说拒收就拒收?”三方在田间各执己见,一时间僵持不下。
镇平安办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在认真查看树苗损伤情况、听取各方陈述后,他们一方面安抚当事人情绪,强调“既要讲规则,也要护住农户的希望”;另一方面,迅速启动“黄湖AI谐调”系统寻求支持。
工作人员将纠纷详情——包括树种特性、损伤程度、责任界定难点等一一输入系统。AI基于海量农业纠纷案例和法律知识库,快速生成了一份参考调解方案,明确提出“按成活棵数结算”的建议,并附上了类似判例和农业专家意见。
有了专业依据,调解工作有了清晰方向。工作人员组织三方坐下来,结合AI生成的方案耐心分析利弊、厘清责任。不到2小时,各方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树苗先全部栽种,后续按实际成活数量结算费用;徐某也主动承诺协助完成种植。
这并不是“黄湖AI谐调”首次显效。早在去年,黄湖镇发生一起因围墙“滴水距离”引发的邻里纠纷,当事双方甚至闹到报警。调解员现场输入争议内容后,AI即刻生成基于乡规民约和法律精神的解决方案,促使双方快速和解。
目前,黄湖镇已形成“人工+智能”双轨调解机制。平安办工作人员在AI快速厘清法律和事实基础之上,再结合人情、事理进行沟通,大幅提升调解成功率。
纠纷化解并不是终点。签完调解协议并不代表工作结束。此后半个月,平安办工作人员多次到来某的种植基地回访,一株一株地检查新栽树苗的成活情况。“活一棵登记一棵,绝不含糊”,工作人员俞剑峰说。他们的持续跟进,既确保了调解协议的落实,也让来某彻底安了心。
针对涉农纠纷较多的情况,黄湖镇逐步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基层治理办法:通过日常巡查对农资交易风险提前研判,整合司法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调解团”,并借助数字化系统对每起纠纷跟踪到底。今年以来,该镇已成功化解涉农纠纷127起,调解成功率达95.3%,平均处理时间仅3.2小时。这一模式正转化为《农资运输纠纷调解指南》,让更多农户和商户知风险、会防范、能解决。